清
汪璲传
汪璲,字文仪,别号默庵。邑庠生。先世居新安,至璲始占籍汉皋。幼颖悟,十龄通五经诸史,文章宗仰昌黎[1],不屑事俗儒章句,于韩文尤惓惓于《原道》一篇[2]。十六即潜心性理诸书,从所好也。性孝友,居内外忧,哀毁骨立,行道伤之。以仲弟夭,忧劳成咯血疾,越四十余年,复为其季没,两发旧疾,人叹以为真。中更丧乱,兼治生以赡,事畜而弦诵弗衰。文名藉甚,淡如也,惟力于躬行,一言一动,必秉成法。生平不妄交游,所师友者锡山高汇旃[3],孝感熊文端公,湘潭陈恪勤公,紫阳吴徽仲,鸿川汪惕若、吴趋、徐俟斋数君子而已。所著《读易质疑》二十卷,凡八易稿,孝感称之,以为大有功于四圣。年七十四而卒。疾革前数日,仍手答吴门蔡九霞论格物致知之义数千百言,则生平之所养可知矣。著有《悟余漫录文集》、《悠然草诗集》、《仪典堂文集》、《大学章句释义》、《周易补注》、《便读月读问答》各若干卷。
刘传莹传[4]
刘传莹,字椒云。邑廪生。道光十九年举于乡[5],官国子监学正。传莹好为诗古文词,考古务精博。其初熟于德清胡渭、太原阎若璩二家之书[6]。尤究心舆地之学,以尺纸图一行省所隶之地,墨围界画,仅若牛毛,县以圆围,府以叉牙交错成围,不为细字识别,晨起指诵曰:“此某县也,于汉为某郡国。”凡三四日而熟一纸,易他行省亦如之。
既与当世多闻长者游,益得窥国朝六七巨儒之绪,于字书、音韵及古号能文诗者之法,皆已窥得要领。其后益及天官推算,采名人之长义,与己所考证杂载于书册之眉旁。求秘本钩校,朱墨并下,达旦不休。久之,心气少损,遂疾作,自伤羸弱。又所业繁杂,无当于身心,发愤叹曰:“凡吾之所为学者,何为也哉?舍孝弟取与之不讲[7],而旁骛琐琐不已,傎乎[8]?”于是痛革故常,取濂、洛以下切己之说,以意时其离合而反覆之。或劝其少休,自苦益甚。尝曰:“世之困人者,独功利耳。文章考证家得其深者,亦足以淡外慕而自足,要不若义理之学,自治其心性,超万物之表而无所挫。”自是益反求其身,不以文学人自处。
二十八年二月,移疾罢官家居,食力以为养,黾勉孝恭,族党大悦,规画家政,条议粗具。九月卒于家,年三十一。病中为《日记》一篇,记日日之细故,自责绝痛。将卒,又为遗令,处分无憾。盖用汉学家之能,综核于伦常日用之地,以求一得当于朱子,可谓笃行君子矣。其考核载于书册之眉者,与其诗古文皆不以刊布。惟搜得朱子所辑《孟子要略》一书,曾国藩为之校刻,行于世。是书,自来志艺文者皆不著于录,朱彝尊《经艺考》亦称未见,王懋竑为《朱子年谱》谓此书久亡佚。传莹始于金仁山《孟子集注考证》内搜出,复还此书之旧云。光绪三十四年湖北巡抚陈题奏[9],崇祀乡贤祠。
叶继雯传
叶继雯,字桐封,号云素。宋时石林先生其远祖也,父廷芳。继雯生庭训綦严。年十八补诸生,食饩。乾隆丁酉科选拔贡[10],朝考二等一名,补通山教谕。丁外艰,匍匐归,入门哭踊气塞,昏绝良久,救之乃苏,蔬食屏盐酪者百日。比葬,攀柩哀号,眼半渍血痕,庐于墓者三年。大母程太恭人没,哀毁如丧父时。葬地未卜,不寝于内。
乾隆五十年冬[11],署蕲水教谕。五十一年邑大饥,鬻产捐三千金佐赈,施药及槥[12],邑人绘像祀之。历任江夏等邑教谕,所至皆为士林所矜式。中戊午科乡试举人[13],庚戌成进士[14],授内阁中书舍人[15]。儤直六载[16],韬晦无知者。会代拟奏草,为阿文成所赏,是后诸典礼大文字多继雯撰进,王文端、刘文清咸倚重焉。充文渊阁检阅署侍读,兼管诰敕房、稽查房、中书科事务。嘉庆戊午、庚申[17],叠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六年[18],京察一等[19],是秋充山东副考官。其年冬,议修《会典》,总裁引充纂修,复奏充总纂修官,补军机章京[20]。九年,京察一等,迁宗人府经历司主事[21]。十年,奏充会典馆提调[22],先后在馆二十余年,为大学士戴文端所专任。发凡起例皆出其手,遍引知名士分司之,以是二百年朝章国典,纲目秩然,悉归囊括,成书千一百卷。在事晋秩者三百余人[23],继雯自辞议叙,其不伐若此[24]。又充玉牒馆纂修官[25]。
先是,撰拟《毓庆宫联句序》称旨[26],上询撰人姓名,朱文正误举其字,上曰:“非中书叶某耶?”因奖其学。比彭文勤拜文绮之赐[27],尝拟进《敕越南国王文》。上曰:“此必出叶某。”召见刘太常凤诰,上语之曰:“副女典山东试者,叶某也,是好翰林,今始官宗人府主事。”闻者荣之。
十三年,母孙太恭人卒,毁几灭性,奉榇南归。行至韩庄闸,溜击舟裂,继雯抱柩号哭,声震河岸,漕督萨公彬图疾呼弁兵护救登岸[28]。继雯鬓发尽白,抵里营葬,即庐居墓侧。楚督汪公志伊遣人造庐[29],手书致唁,继雯素服诣辕谢,即返。汪公追就河干古寺,席地对语,观者环数千人,争一识孝子。方居忧,园树经年不华,及释服,枯木重荣,巢燕互乳,天香发于墓垣,汉水澄清弥月,乡人以为孝应。
六年入都,调户部广东司主事,充方略馆纂修官[30],迁本部云南司员外郎[31],又迁四川司郎中、直军机。十七年,恪勤周慎。癸酉[32],闻林逆之变[33],驰入城东华门,已下钥禁,兵屯于外。诧曰:“若文官来何为?”夜半大雷雨,八旗诸参领曰:“盍且退。”对曰:“脱贼至,虽不能武,请以某为墙,多而杀二人。”诸参领啧啧曰:“奇男子。”是夕,僵踣颊伤[34],血被面,凡两昼夜,柴立不知疲。越五日,车驾入城,即襆被宿会典馆。
二十四年,补山东道盐察御史。二十五年,三上封事[35],皆关国计,温旨褒纳,擢刑科给事中[36],以事左迁员外郎。秋,仁宗宾天,号痛深切,独居会典馆百日,乃归。
道光元年补礼部铸印局员外郎[37],旋以原品休致。四年,乡人胪举孝行,闻于朝,得旨如所请。未几,卒京邸。
继雯治经尤深,“三礼”论说必宗紫阳[38]。终日凝然,坐拥图史,燕居无惰容。视诸伯叔犹父,无后者,为抚孤女,亲葬祭。江南原籍近支有孤幼,亦依以存。立江南清节堂义塾,皆为手定规条,至今奉行。友朋风谊尤笃,有友病,挈医策骑一昼夜,走三百里视之。在内阁,京察当迁侍读,请于大学士以让同舍刘君锡五。著有《读礼杂记》、《朱子外纪》、《谹林馆集》、《四子义试帖诗》,校注韦苏州、元遗山集[39],未及卒业。以孙贵晋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子二,志庠、志铣,皆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