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口考
清 杨 律
汉口,一水异名。嶓冢有二源,东流为汉,至大别入江为汉口,此本名也;西源为沔,径葭萌关入汉[1],故又为沔口。华容县有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夏水与沔水同至大别入江,故又为夏口,此夏口之所由名也。夏口、沔口总是汉口。已上三说俱载《禹贡》蔡注[2]。
《春秋》:“楚伐吴,薳射以繁阳之师[3],下会于夏汭。”《行厨集》谓即汉口。《离骚》:“遵江夏以流亡,过夏首而西浮。”《一统志》谓即汉口,又云:“鲁口,即夏口。”鲁肃祠、墓在大别,因名大别为鲁山,汉口为鲁口,则夏口仍汉口也。再参之《楚世家》:“灵王围徐,惧吴间,郢都内叛,乘舟将欲入鄢。”《史记正义》云:“王自夏口从汉水上入鄢”。《左传》:“王沿夏欲入鄢”。杜预注:“鄢,即襄阳宜城县。”灵王自江南上襄阳,汉口必由之路,则所谓沿夏者,非即汉口乎?又参之《南史》:“梁武镇襄阳,起兵平齐,出夏口驻赤[4],下金陵。”武帝自襄阳下建业,汉口亦必由之路,则所谓夏口者,非即汉口乎?再考《一统志》:“吴主孙权,在武昌府城西黄鹄山筑夏口城。因正对汉口,故取对岸名夏口。”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亦谓:“夏口戍。”故《唐史》皆称鄂州为夏口。李白《游郎官湖序》云:“尚书郎张谓出使夏口。”刘长卿诗:“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皆谓鄂州。”盖夏口本即汉口,自孙权取对岸名夏口,而汉口遂不复称夏口矣。如谓夏口非汉口,则所谓“黄鹄山正对”何说也?经、史、子、集,在在可据。人所以纷纷聚讼者,或不知夏水与汉、沔同入江也。本县旧志亦谓:“夏口即汉口。又闻此水在华容,夏盈冬竭,故名夏水云。”
《汉阳县志》“文苑”载:“律喜考订,著有《六经并见》,多古人所未发者,观此考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