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旱灾害
一、洪灾
洪灾是区内主要灾害之一。每年7—9月,江水暴涨,直接威胁江河堤岸,若经受不住洪水的冲击,往往决口成灾。
1974年,汉阳县境内确定分蓄洪区后,至1984年先后发生4次较大的洪灾。其中最为严重的是1983年7月上旬,杜家台两次开闸分洪,累计时间长达263小时,民垸相继溃决,蓄洪面积28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5%。行洪区内粮棉作物绝收,房屋被淹6814栋,灾民12万多人。其次是1984年9月下旬,杜家台启闸泄洪,民垸9处溃口,被淹面积13.56万亩(含耕地面积5.46万亩,养殖面积5.76万亩),受灾人口1.77万人。
二、渍涝
区境内堤防加固后,基本免除洪水的威胁,但在雨水多,气候反常的年份,内渍排不出,常常出现涝灾。1980年8月,暴雨成灾,日降雨量超过135.6毫米,全县受灾面积25万亩,8个民垸漫堤溃口,绝收面积12.7万多亩,被淹房屋1176栋,其中倒塌83栋。1982年6月19日,日降雨量2413.7毫米,普遍渍水,受灾面积15.4万多亩,受灾人口17.6万多人,倒塌、损坏房屋84间。1989年6月3日晚至4日凌晨,一夜降雨217.8毫米,全县大部分农作物受涝,仅南部平原湖区受灾面积达12.33万亩。1991年7月上旬,全县旬降雨量、日暴雨强度、大暴雨日数三项均突破历史记录,称之“91·7”特大暴雨年。境内1—11日降水636.7毫米,江河湖泊水位猛涨,外洪内渍,西南部13个民垸漫堤溃口,东部5处民垸进洪纳积,受灾人口20.89万人,淹没渍涝农田40.5万亩(其中绝收面积33.21万亩),淹没房屋4269栋,直接经济损失近3亿元。1995年5—7月,降水集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外洪内渍,全区在田作物受灾面积7.5万亩。1996年6月下旬,长江、汉江中游普降大到暴雨,江河水位猛涨,外洪内渍,农作物受灾面积44.4万亩,6个民垸漫堤溃口,绝收面积18.55万亩,受灾养殖水面16.96万亩,受淹民房937栋,受灾人口17.55万人。1998年,罕见的水灾,全区受灾人口32.94万人,淹没房屋5600栋(其中倒塌2443栋),受灾面积45.95万亩(其中绝收面积26.92万亩),10处民垸漫堤溃口,138家区属工业、乡镇企业厂房和5家猪场被淹,117家工厂被迫停产,冲毁基础设施3008处(其中水利设施841处,公路交通68处,输电和通讯2099处),全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25亿元。1999年6月22日至7月1日,连续9天暴雨,农作物被淹面积占总面积的76.4%,绝收面积占总面积的48.8%,鱼池漫埂串塘1.76万亩,倒塌、损坏房屋401间,受灾人口10.77万人,全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3亿元。
三、干旱
区境内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出“梅”以后,过渡到高温干旱阶段,雨量明显减少,旱象开始出现。伏期称为伏旱,如持续发展,即出现伏秋连旱,甚至秋冬连旱、冬春连旱,危害农作物生产。1981年4—7月,降雨160多毫米,全县受旱农作物35万亩,塘堰干涸。1986年春,60天无雨,库塘干涸,引湖水、江水抗旱。1988年,春旱、伏秋连旱和冬旱接踵而至,全县农作物3次受旱总面积达64万多亩。其间9月15日至次年1月3日,降雨量20.8毫米,持续干旱110天,夏粮、早稻、中稻、晚稻、棉花和越冬作物普遍受旱,减产歉收。1990年8—9月间,共降雨42.8毫米,全县20余万亩农田受旱,晚稻和棉花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2000年1—7月,平均降雨82.92毫米,无雨日153天,河港断流,库塘干涸。冬春连旱和伏旱中,受旱总面积达99.09万亩,绝收总面积10.59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