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技机构
一、国有科研机构
1980年前,汉阳县国有科研机构6家。1984年,科技工作引起各级领导重视,加快科技事业的发展。当年,成立水利水电设计科研所和教育科学研究所。1993年,区水产局成立水产养殖科研所。至2000年,全区有国有科研机构9家,承担着蔡甸区农业、教育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
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是全区唯一的农业种植业科研机构,主要致力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种苗的繁育推广工作。2000年,内设作物栽培与育种实验室、品种资源保存室、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农业技术信息及培训部。建有科研园17亩,种苗繁育园300亩,荷花品种资源园2000平方米。全所共有科技人员13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4人。
1980—1995年,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油菜、水稻试验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先后承担省、市、区农业研究课题40多项,取得科研成果13项,发表科技论文19篇,选育出水稻新品种“85M—7”、油菜新品种“76—1”等。在众多的科研成果中,多效唑培育油菜矮壮苗效应及增产技术的研究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油菜新产品“76—1”的选育获得武汉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996年起,配合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莲藕这一主导产业,适时调整农业科研方向,主要开展以莲藕为主的水生菜、水生花卉等一系列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在莲藕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莲藕大棚保温栽培研究、二茬藕栽培技术研究及优质品种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本地区的莲藕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获得二茬藕栽培技术专利,并在《长江蔬菜》上发表科技论文两篇、在《湖北农业科学》上发表科技论文一篇。

图23—1 区农科所蓬藕种苗基地
区畜牧科学研究所 1979年5月,以汉阳县农业局位于高庙公社穴堤口猪场为基础,成立汉阳县畜牧科学研究所(简称畜科所),同年畜科所在洪北建生猪分场。1981年农业、畜牧两局分家,穴堤口猪场划归县农业局,洪北猪场划归县畜牧局。县畜科所随之迁到洪北。1983年1月,县畜牧局将洪北猪场定名为汉阳县畜牧良种场,与县畜科所合署办公。1985年4月,县畜科所与县畜牧良种场从洪北迁至奓山鸭港桥猪场。洪北猪场成为专门生产瘦肉商品专业猪场。1995年11月,区畜牧科学研究所又迂回到洪北猪场,与其合署办公。
畜科所成立之初,主要从事生猪生产,兼营长毛兔、养蜂及养鸭生产等。1981—1985年,主要负责生猪良种母猪的繁育,为生猪“四化”(母猪地方良种化、公猪外来良种化、配种人工授精化、肉猪杂交一代化)建设提供地方良种母猪。每年饲养母猪120头左右,向社会供应仔猪1400余头。1986—1988年,畜科所主要工作是试养湖北白猪,并进行湖北白猪的纯种繁育工作。1988年后从事杜湖猪生产。
畜科所在开展生猪良种繁育,从事品种改良,饲养技术研究和推广上做了许多尝试。其参与的生猪“四化”建设,获湖北省农业厅颁发的生猪“四化”建设成果奖、汉阳县人民政府颁发的1981—1985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该所技术干部殷跃进等人撰写的《猪先天嵌闭性膈疝病例》被《中国兽医杂志》1988年第5期刊登。技术干部孙克豪、徐建业等人撰写的《大肠杆菌制剂防治仔猪黄白痢病》被《中国畜禽传染病》杂志1990年第1期刊登。由畜科所为参与主体的“杜湖瘦肉猪的推广应用”获县政府颁发的1988—1992年度县科技成果二等奖。由畜科所进行的“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建设”项目获县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一等奖。畜科所技术人员王富国等人主持的“猪口蹄疫免疫技术探讨”科技项目获蔡甸区人民政府颁发的1996—2000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病毒腹泻病免疫效果观察”获区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动物益生宝饲养效果对比试验”获区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2000年,畜科所有关人员撰写优秀论文16篇,均在省级以上行业性杂志发表。
区微生物研究所 原名汉阳县微生物科学实验站,成立于1972年,先隶属汉阳县农业局,1984年划归县科委。主要从事“5406”、“7216”、“920”、“BT杀虫剂”、“青虫菌粉”等生物农药、生物肥料产品试验、生产示范与推广工作,服务于本地及周边农业生产,曾获得省、市科委的肯定与表彰。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化肥农药取代了科学、安全、环保的生物防治和生物肥料。微生物研究所在减少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生产的同时,开始转向食用菌产品的开发、试验、示范推广和提供种苗技术服务。生产的品种主要有蘑菇、黑木耳、草菇、金针菇、银耳、平菇、香菇等。承担完成武汉市科委下达的“食用菌周年生产试验”、“蘑菇、金针菇、香菇引种试验”、“玉米芯等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等科技计划项目,年生产种子20余万袋(瓶),指导并带动本地800农户种植食用菌。1993年,该所在搞好食用菌生产的同时,引进开发“重油垢清洗剂”项目,产品主要销往武钢等大型厂矿企业。该项目获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区微生物研究所在洪北租赁100亩土地,开发食用菌新品种及农业科技试验示范。
区水利建筑工程设计院 前身为汉阳县水利水电设计研究所,于1984年12月成立,人数为8人。1993年,更名为蔡甸区水利建筑工程设计院。1985年获得水利丙级资质,1993年获得建筑丙级资质,1998年获得测绘丙级资质,业务范围由水利单一行业向多行业深入与发展。2000年,在岗人员2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4人,助工6人。拥有计算机8台、打印机3台、经纬仪3部、水准仪3部、测距仪1台等办公设备。
在水利方面,先后承担泵站、堤防、涵闸、水库等750项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管理,完成投资额4.58亿元,为蔡甸区防洪保平安,抗灾保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完成蔡甸区“八五”、“九五”水利规划,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洪北项目区规划与实施设计。在桥梁方面,完成区内曲口大桥的设计与施工,而且在湖区设计了结构简明、外形美观、经济合理、适应软基的桁架与钢架拱桥,为桥梁的新技术、新工艺引进与应用提供依据。在测量方面,完成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形测量,水库库区测量及堤防、水工建筑物等测量项目98项,为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提供可靠的资料。
区林业科学研究所 前身是汉阳县国营玉笋林场。地处玉贤镇玉笋山。经营面积1815亩,其中苗圃108亩,其他用地120亩,其余为树木成林面积。至2000年,活立木蓄积量11708立方米。主要树种78种。该所建有科技大楼,备有显微镜、冰箱、营养箱、烘箱、组培系列箱等科研设施,并备有学员床位50张,年均培训学员百余人。在推广林业先进技术上,先后进行马尾松低产林改造,国外松更新,松栎带状混交;引进油橄榄、实生楠竹、糖槭、檫木、刺楸、泡桐、柑橘、金钱橘、湿地松、火炬松、长叶松、火力楠、猕猴桃栽培试验。其中:油橄榄引种和实生楠竹引种试验获得县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1982年春,该所从荆州林科所引进国外松针叶束营养水培生根技术,当年成活率超出引进地,得到武汉市业内好评。1990年春,引进珍稀树种秃杉,采取种子培育法,当年成功培育秃杉苗9000株。是年秋季,在国有崇仁林场作人工造林试验,面积60亩,成活率98%,获县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
区水产养殖科研所 1993年12月成立,位于洪北乡什湖村。定编30人。至2000年在岗11人,其中本科4人,专科3人,中专3人。有工作间200平方米,养殖水面1200亩。主要成果有两项:泥鳅养殖和黄鳝养殖分别获2000年由蔡甸区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向全区推广莲藕套鱼面积3600亩,实现专养亩产300公斤。开展黄鳝自然繁殖研究,向全区推广网箱黄鳝繁殖3.8万平方米,专养面积100亩。
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1984年成立,当时有研究人员5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1人。至2000年,有研究人员4人。其任务是指导管理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传递教育改革信息,为区内各家学校进行指导、管理、服务。
二、民办科研机构
为发展科技事业,发挥社会科技人员的作用,发展民办科研机构,1985年,国家允许科研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创办民营科技企业。1987年9月,汉阳县第一家民营科研机构——振华畜禽民间研究所,经县科委正式批准,在县工商、税务部门登记注册成立。其后,民办科研机构作为新生事物迅速发展。1988年,全县有民办科研机构4个,民办信息站2个。
1990年,汉阳县召开放活科技人员大会,进一步推动“双放”工作的开展。当年,全县有民营科研机构9家,职工61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7人,中级技术人员13人。1994年,针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规范民营科技企业行为,鼓励发展不同类型的科技企业,区政府制订《关于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暂行办法》。1997年,区科技部门对18家民办科研机构重新进行审查,对失去条件的暂不予登记,对作出贡献的继续给予登记和支持。是年,新发展民营科研机构2家,共有从业人员23人,其中专职技术人员中高级4人,中级6人,初级3人,技术人员6人。1998年,为加强技术市场的管理,对全区20家民营科技开发机构进行复查审核,为12家具备条件的机构重新登记换证,其余给予注销。同时,新发展3家民营科技开发机构。1999年,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3家,全区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8家,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