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机构
1980年,全县有医院16个,其中综合医院1个,中心卫生院3个,公社卫生院12个;厂、校医务室(所)16个,集体卫生所24个,个体办诊所49个。至2000年,全区有医院18个,其中综合医院1个,中医医院1个,中心卫生院3个,街、乡镇医院13个;厂、校医务室(所)8个,集体卫生所20个,个体办诊所33个,村级卫生室269个。
一、武汉市第十三医院
始建于1950年,是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和社会医学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曾名汉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汉阳县人民医院、蔡甸区人民医院,1994年10月更名为武汉市第十三医院。全院占地面积1.9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3万平方米,医疗业务用房1.71万平方米,医院编制床位320张。
1991年,被同济医科大学选定为教学基地。1996年,被国家卫生部评定为“二级甲等医院”和“爱婴医院”。2000年,医院固定资产1625万元;在职职工4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65人(高级职称人员24人,中级149人,初级170人);拥有单价在5000元以上的在用医疗设备57台件。内分泌专科为医院重点特设专科,被武汉市卫生局认定为市级重点专科。
二、蔡甸区中医医院
1984年5月,汉阳县中医医院建成。是年,有病床25张,职工27人。1985年,有职工39人,其中中医师13人,西医师2人,技师1人,中医士1人,护士3人。1987年,医院在高庙乡汉乐村征地10亩,新建29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1989年,医院由蔡甸镇正街迁入新址,原址设为分院。是年,被汉阳县卫生局选定为教学医院。1993年,更名为蔡甸区中医医院。1994年,被湖北中医学院确立为临床教学基地。1995年,医院在蔡甸镇建新村、汉乐村再次征地6亩,建设4500平方米住院部大楼,1997年投入使用。2000年,医院在职职工278人,有专业技术人员236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技师11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84人,初级126人;设有门诊部、住院部和1个分部,建有12个一级临床科室、3个医技科室、1个重点专科和15个专科门诊。至2000年,医院累计门诊病人105.2万人,住院病人24613人次;拥有固定资产1284万元,医疗设备150台(件),总价值300万元。
三、蔡甸区血吸虫病防治所
蔡甸区血吸虫病防治所是全区血吸虫病预防及治疗中心,占地面积2098.95平方米,建筑面积7306.88平方米,其中医疗业务用房面积3072.48平方米,编制床位100张。全所有干部、职工1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3人。该所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消化科、皮肤科、骨伤科、牙科,配备有A、B型超声诊断仪、x射线、纤维内窥胃镜、直肠显微镜、肝病治疗仪、脑血流图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能够对各型血吸虫病和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与治疗。

图25-1 蔡甸区血吸虫病防治所门诊大楼
四、蔡甸区西湖医院(皮肤病防治所)
蔡甸区西湖医院前身是汉阳县麻风村,1960年3月,设在侏儒龙泉庵内。1966年,迁至玉贤镇梯子山。1968年5月,更名为汉阳县西湖医院。1979年,医院有病房和业务用房2300平方米,占地150亩,收治麻风病人156人。1992年,购5层楼房1栋,用于院部办公和开展门诊,原址由麻风病人住院专用。1993年3月,蔡甸区皮肤病防治所成立,与蔡甸区西湖医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具备皮肤病、性病专科特色。2000年,全院职工20人,其中中级职称7人,初级9人;医疗设备23台套,固定资产120万元,年收治病人1.2万余人次。
五、蔡甸区红十字会医院
1998年夏,蔡甸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深圳市红十字会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向蔡甸区无偿捐赠104万元,区政府、区卫生局拨款55万元,蔡甸医院投入200万元新建蔡甸区红十字会医院,以承担灾年灾民患者就诊时服务费减免的义务和开展其他人道主义服务活动。医院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中医科、骨伤科、口腔科、抢救室、检验室、x光机室、B超室、注射室及中西药房。2000年1月20日,开业应诊。医院拥有固定资产620万元,其中专用设备130万元;职工193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5人,初级职称145人;有病床30张。医院集临床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配备有东芝320—A型B超、500毫安程控、遥控带电视监视系统x光机、全自动尿分析仪及各种先进的检测设备,能全面开展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口腔科疾病治疗。特设体外震波碎石专科,可开展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及妇产科手术。

图25—2 蔡甸区红十字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