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章开沅
方志之学,清人章学诚倡导最力。其 《州县请立志科议》称:“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惟分者极其详,然后合者能择善而无憾也。”章氏把郡府县志看作 “一国之史”,不同于近代之国家,无非宗主之下的诸侯封地而已。所以他在 《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中说得更明白:“郡县志乘,即封建时列国史官之遗。…… 《周官·外史》: ‘掌四方之志。’注 ‘谓若晋之 《乘》,楚之 《梼杌》,鲁之 《春秋》。’是一国之史,无所不载,乃可为一朝之史之所取裁。夫子作 《春秋》,而必征百国宝书,是其义也。”这已经把国家之史与地方之史之间的区别与关联讲得清清楚楚。
章学诚还有为方志立三书之议,对我们现今的史学工作更有启发。其要义是:“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遗意也。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者相辅而行,缺一不可;合而为一,尤不可也[1]。”把掌故、文征与方志并列,认为不可缺一亦不可合一,这也是他从长期学术实践中形成的真知灼见。
章氏曾入毕沅幕府[2],编修 《湖北通志》,流风余韵,至今更盛。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同仁,积多年努力之功,搜集有关武汉旧志,计通志6种、府志5种、县志12种、小志10余种,绝大多数为明、清时期编撰,堪称较为完备。计划将陆续校订重印,并将各志序跋结集刊行。编者索序,无以应对,略叙先贤宏论,聊缀卷首而已。岁暮天寒,笔枯思滞,尚祈鉴谅。
丁亥冬于实斋[3]
[1]章学诚:《文史通义·方志立三书》,见叶瑛 《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1版。
[2]毕沅 (1730—1797)。清江苏镇洋 (今太仓)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总督。治学范围较广。
[3]丁亥冬句:2007年12月初序于实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