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口,本汉阳县境。光绪己亥[6],制军张文襄公奏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7],分汉阳襄河以北地段,北至滠口,西至涢口,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及民国,改同知为知事,则易厅而为县焉。考《禹贡》:“夏口在昔为荆州之域。”《尔雅·释地》所载九州与《禹贡》不同,于《职方》亦异,先儒疑为殷制。据所云河南曰豫,汉南曰荆。夏口处汉水北,在殷不属荆而属豫。郭璞谓[8]:“自河南至汉为豫州者,其言是也。”其在殷末为南国,其在周初为周南。自夷王时,楚子熊渠得江汉地[9]。历春秋战国,邑境悉隶楚疆。此以上皆封建之世也。秦皇兼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地属南郡。汉分天下为十三部,地属江夏之安陆县[10],后汉亦如之。两汉江夏郡所属之沙羡县[11],杜氏《通典》、《舆地广记》、《太平寰宇记》皆指为大江南今江夏县地。及黄祖守沙羡,沙羡治所始移江北。《大清一统志》谓“两汉沙羡为今汉阳县地”,其说殊误。三国时,吴于此立石阳县[12],至晋武帝平吴,改石阳为曲陵,至惠帝又立沌阳县于临嶂山[13],又分安陆东境为滠阳[14],皆汉阳县境也就汉、夏未分治前而言。
宋立二十二州,于司州立安陆郡,并曲陵于安陆县,其沌阳、滠阳二县仍属江夏郡,而郡则改隶于郢州[15]。齐梁之间,二县犹存。于齐属江夏郡,于梁属沔阳郡[16]。至入陈而沌阳县废,入周而滠阳县亦废,此南北分裂之余也。迨隋统一南北,初罢郡为州,旋改州为郡。开皇十七年[17],置汉津县,属复州。[18]大业初,改汉津为汉阳。汉阳立名自此始,以后未之或变。唐初属沔州,宝历二年州废[19],改隶鄂州。据吴志伊《十国春秋》,于后唐属武清军[20],南唐改武清为武昌,则属武昌军。至周显德五年,置汉阳军[21],而县属之。宋初仍旧,至熙宁后,军或废为县,县或复为军,不常其制。元至元十三年[22],升汉阳军为府,县属之。明洪武九年改属武昌府[23],至十三年仍属汉阳。以后由明历清,未之变焉。迨光绪二十五年[24],画汉阳襄河北境为夏口厅,仍隶于府。湖广总督张之洞阳夏分治原奏稿 奏为湖北汉口华洋交涉,地方繁要,拟改设专官,以资治理,并分别措置情形,恭折具陈,仰祈圣鉴事。窃照湖北汉阳县属之汉口镇,古名夏口,为九省通衢,夙称繁剧。自咸丰年间创办通商口岸以来,华洋杂处,事益纷烦。近年,俄、法、英、德、日本各国展拓租界,交涉之件愈形棘手。且奉旨开办卢汉、粤汉南北两铁路,现在北路早已兴工,南路亦正勘路,纷杂万端。将来告成,汉口尤为南北各省来往要冲,市面愈盛,即交涉愈多。乃汉阳县与汉口中隔汉水,遇有要事奔驰不遑。若至通济门外[25],往返之间已废一日。且以后铁路由该镇通济门外至黄陂县界之滠口数十里间,悉成繁盛之区,即皆有华洋交涉事件,必须随时应付,刻期履勘,断不能稍延时日,致误事机。加以商贾辐辏,讼狱繁滋,会匪游勇溷迹窥伺,缉捕弹压,在在均关紧要。该县本系繁要,地方政务不少,又岂能日事奔驰于数十里之中,于民事、洋务均多窒碍,自非有正印专官驻扎汉口,不足以重交涉而资治理。经臣督同藩臬两司、江汉关道迭次筹议[26],如将汉阳县移驻汉口,则该县为汉阳府首邑,辖境辽阔,政本殷繁,以之移驻,仍不免顾此失彼之虑。盖汉口之不能兼顾汉阳,亦犹汉阳之不能兼顾汉口。如添设一县,则事属创始,一切烦费尤不易言。
现在通筹熟计,不如将汉口同知改为夏口抚民同知,较为协宜。且品秩视知县为崇,于弹压亦较得力。该同知向无管理土地、人民之责,事权不属。今拟将汉阳辖襄河以北之地,北至滠口,西至涢口,横约一百二十余里,纵约三四十里地方,拨归该同知管辖,作为正印地方官以专责成。应援照河南淅川厅、陕西孝义、佛坪等厅成案,所有刑名、案件仍归汉阳府审转,仓库、钱粮仍归该府考核,一切治理统属各事宜,均与所属州县无异。遇有华洋交涉、地方紧要事件,随时禀承该管之江汉关道,就近督率办理,以期迅速而免贻误。似此就汉口原设之官,分汉阳一县之地,可免增设凑拨之烦。而事权既专,治理自易,其养廉、役食等项添筹无多,衙门监狱即就原有房基量加扩充,添置应设载在祀典各坛庙暂照各直省两县同城之例,与汉阳共之,容俟将汉镇旧有庙宇分别酌改,亦尚简易。该镇礼智巡检即在同知衙门附近[27],拟令兼司狱事。其汉阳训导[28],拟移设厅治改为教谕[29]。所有该厅应拨学额及管辖地段、田粮细数,并其余应行建置事宜,应俟奏准部议覆到后,再行续筹办理。至汉镇既驻有同知专治,其汉口原设汉阳府通判,虽名有缉捕之责,实鲜可办之事,似无庸仍驻该镇。查溯汉而上六十里汉阳县属之蔡甸地方,市面较盛,水陆交通亦属要地,不可无职分较大之员驻扎,其间拟将该通判移驻蔡甸。至汉黄德道,兼综地方洋务,安民戢匪,责任甚重。查各省要缺道员,其衔内多加兵备字样,营汛自都守以下可归节制,此后可否请将汉黄德道加兵备字样,以资控驭,实于弹压地方确有裨益。
如蒙圣恩俞允,分别改设移置,应请由部另颁夏口厅抚民同知,洎教谕、礼智巡检兼司狱各印记[30],并另颁分巡汉黄德兵备道关防,俾知信守。再汉口同知本系要缺,今因洋务事繁,改为抚民同知管理庶务,缺更繁要,拟定为“冲繁疲难”四字[31],最要缺由外拣补。汉阳本系“冲繁疲难”要缺,现虽将境地分拨,约计尚存原辖境地三分之二,且系该府附郭,地方政务仍属繁要,应删去“冲”字,改为“繁疲难”三字,要缺仍由外题补,以昭详慎。
据署湖北布政使瞿廷韶、署按察使岑春蓂、署汉黄德道江汉关监督俞钟颖会详请奏前来[32],理合恭折具陈,伏祈皇太后、皇上圣鉴,敕部核议施行,谨奏。至民国府职尽废,而夏口亦易厅而为县矣。
附表
④孙炎:字叔然,乐安(今山东博兴)人。三国时经学家、训诂学家。为《周易》、《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等古书作注。著作均不传。
续表1
①《逸周书》:先秦史籍。本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汲冢周书》。历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及景王时事。②胡虔:清安徽桐城人。著有《柿有轩笔记》等。③南郡:战国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置,治今湖北江陵县东南。南阳:郡名。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治今河南南阳。④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⑤车胤(约公元333—约401年):字武子。晋南平(今湖北公安)人。曾官中书侍郎、关内侯、国子监博士、吏部尚书。后被元显逼迫自杀而亡。⑥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⑦应劭(约公元153—196年):字仲瑗,一字仲远。汝南南顿人(今河南项城)。后汉泰山太守。⑧沔水:古代通称汉水为沔水。
续表2
①顾祖禹(公元1631—1692年):字复初,一字景范(一作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居常熟。清初地理学家、学者。著有《读史方舆纪要》。②《荆州记》:南朝宋盛弘之撰。是一部记述荆州乡国灵怪、人贤物盛的地方志书。此书唐末已佚,今本为清陈运溶、王仁俊辑录,互参《太平御览》、《水经注》而成。③戴监军:杨守敬《水经注疏·江水三》按:“《晋书·戴邈传》,元帝时出为征南军司,未知即此戴南军否?”④文聘(公元177—226年):字仲业。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曹魏名将。官江夏太守,赐爵关内侯,并进封延寿亭侯,魏文帝曹丕即位,文聘进爵长安乡侯。⑤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续表3
①朱伺:字仲文。安陆人。晋南蛮长史陶侃的部将。②明帝泰始六年:公元470年。③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⑤朱粲(公元?—621年):城父人(安徽亳县城父集),初为县佐吏。大业末,从军讨长白山贼(山东邹平西南之会仙山)。自称“可达寒贼”,借此号召胡人,聚结为群盗。⑥建中二年:公元781年。⑦宝历二年:公元826年。
续表4
①保大二年:公元944年。②显德五年:公元958年。③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④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⑤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⑥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⑦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⑧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