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寺观
宗三庙,在汉口外五甲,今废。《汉阳县志》
按,本邑乡七区之黄家沟地方,亦有寺曰宗三。据云中祀徐达[134]。考,达在明初封中山王,“中山”二字,何以讹作“宗三”?殊不可解。兹庙昉何代,何所取义,无从查考。咸丰乙卯毁后[135],同治八年重建[136],规模较小,未复曩观,今尚存。
西来庵,在汉口居仁坊。清顺治五年总督佟鼎创修[137],黄澍有碑记,今废。《府志》
按,西来庵故址于清光绪七年改通判署[138],今又改为河南船帮公所矣。
太平庵,在居仁坊。清康熙时生员劳抚夏建,今废。《汉阳县志》
五显庙,在居仁坊大街。清咸丰五年毁于兵[139],八年重建,未复旧观。《汉阳县志》
按,五显庙,辛亥兵燹后未遑营复,惟址尚存。
甘露寺,旧在下关茶庵。清同治二年移建居仁坊堤内[140]。《府志》
按,甘露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41],因寺僧不法,充公。宣统初元[142],始就寺基设立夏口劝学所,今改乙种商业学校。
大观音阁,在居仁坊堤外。旧有九龄童子曾玥大书“觉悟群生”匾额,书法秀劲,今并毁。清咸丰六年重建。《汉阳县志》
按,此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43],冯司马筼即遗址改建学宫[144],寺僧徙入(痘)〔斗〕姆祠内[145]。
老官庙,在汉口由义坊,明嘉靖六年建[146],天启元年修[147],今毁。清同治二年重建。《汉阳县志》)
按,老官庙自辛亥毁后,旋即改建民房。
沈家庙,在汉口循礼坊大街,为供奉关壮缪之所。清咸丰兵燹后重建。《汉阳县志》
按,兹庙自辛亥被毁未复,至民国八年己未再建[148]。
楚善庵,即东岳行宫。在循礼坊后街,今毁。《汉阳县志》
禹王阁,在循礼坊接驾觜渡口,城市往来通衢也。岁久倾圮,重建数次。今虽叠经兵燹,古迹荡尽,而此阁如鲁灵光殿,岿然独存。《汉阳县志》
按,禹王阁自辛亥改革被毁,未复。当年故址,今竟异常湫隘[149],仅剩蜗居一所云。
十方庵,在循礼坊。清顺治三年建[150],为赈饥之所。《汉阳县志》
按,此寺昉于唐僧瑞州九峰道虔禅师,初由西京卓锡过汉结茅于此,颜曰:“乐国寺”,亦名“十方禅林”。中驻缁流百余[151],香火极盛。嗣以沧桑屡易,寺寝衰微,基宇亦因之渐狭。直至清宣统二年,寺复中兴,敕赐龙藏[152]。
千佛庵,在循礼坊十方庵后街。《汉阳县志》
按,此庵现改江苏会馆。
栖隐寺,旧在下关,今移循礼坊福建会馆西。《府志》
按,栖隐寺自清宣统庚(戍)〔戌〕[153],街邻失谨,悉被延烧,迄今仅存寺址。
元帝殿,在循礼坊。明万历十一年建[154],后毁。清顺治五年徽商复建[155],康熙三年水圮[156],褚桥等重修《府志》。今废。
四官殿,在汉口大智坊。清顺治中邑人瞿恒岳建,熊学士伯龙记之[157],详艺文。《府志》
按,四官殿向在黄陂街下段通衢间,殷贾云屯,人烟稠叠。自经辛亥劫火,未复壮观。今即遗址改建民房,规模顿异,与五显庙下之四官殿有别。
回龙寺,在汉口大智坊。明永乐二年建[158],初名塞口寺。世宗临幸,敕赐廻龙。《汉阳县志》
按,此寺辛亥兵燹,后未遑修复,惟址尚存。
指南禅林,即八角亭,在大智坊。清雍正七年[159],守道徐率绅民建。《汉阳县志》
按,指南禅林寺基,早于清季改为培心善堂,今并设有两等学校。
木兰第一宫,在大智坊万寿桥后。《汉阳县志》
按,兹庙经辛亥兵燹被毁,未遑修复,惟址尚存。
普照寺,在大智坊。曹大臣等建。明戴金有《普照寺绝句诗》《府志》。今废。
华岩寺,在大智坊。明万历四十二年重建《府志》。今废。
宝峰寺,在县西北二十余里,古名宝峰院[160]。《汉阳县志》
竺台寺,在县北十余里,久废。《汉阳县志》
景德寺,在县北四十余里,即柏泉寺。《汉阳县志》
以上诸寺观无论存废,均已载于汉阳府县志,其余《汉阳县志》所无各寺观,名目繁多,载不胜载,兹特举其较著者:
武当第一宫,在宗三庙正街。
宝慧禅寺,在崇仁巷。
千佛应慈寺,在操场角。
圆照禅寺,在仁里巷,请有《藏经》全部。
九莲禅寺,在仁里中路。
大道观即古玉皇阁,在利济巷堤外。
法印禅林,在体仁巷。
莲华禅寺,在永清街。
凤麟禅林,在药王庙街。
古德寺,在何家花园前,请有《藏经》。
以上均系汉镇著名寺观,他如唐家巷正街之古关圣祠[161],利济巷正街之大东岳庙,前花楼正街之小关帝庙,则均属地方社庙,性质与各寺观迥不相同,自不能混而为一,故特附载其名于此。至各乡区寺观,所在多有名,非不古,庙至今存,然住持之久暂不常,遂成古殿无人,几在若有若无之列。兹特略举一二,不及其余。
护国寺,在县西北六十里驻龙冈。
按,护国寺俗称大庙。建自何时,实无碑志可考。自咸丰甲寅毁于兵火[162]。光绪甲辰始行重修[163]。是年八月十五日,铲除庙址,忽有古佛一尊出见,以水涤背,有“嘉靖某年八月十五日”等字,人咸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