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公堤 在汉镇后,为水陆交冲。江、汉、湖三水环绕,夏秋之间常成巨浸。明崇祯八年通判袁焻创筑此堤[14],为廛居保障,并建二闸以泄积水,因名袁公堤。清乾隆三十八年张公元文通判汉口[15],又因居仁坊无闸,民间每苦积潦,复置一闸以泄水,民甚德之,因名张公闸。旁有碑记,被风雨剥蚀,字迹尚可辨识。
后湖官堤又名张公堤 总督张文襄公所奏建高准火车路,沿江东面约三十余里,即路为堤筑。起牛湖广福寺前,西至戴家山南,折而走姑嫂树。凡堤内之十八淌、三眼桥、汉口后湖、华景街一带之田地、屋庐,均赖以保障。清光绪甲辰、乙(己)〔巳〕年间建造[16],近复时加培修。
戴家山石闸 闸口在两山间,为全堤水利门户。涨则堵之,内盈则泄之。堤自丹水池至姑嫂树,中间约二十余里,堤面宽二三丈不等,堤跟宽六七八丈不等。中为十八淌,四周亦极低洼,今则变为膏腴地。惟堤防靠西一面,东为丹水池,南为姑嫂树,北为戴家山,该处沮洳地方尚复不少。
义和院
同兴院
三堡院
自新院 以上在第七区
长丰堤 在汉口西北六里,周长约四十里,高一丈至四五尺不等。建有上、下二闸,以资蓄泄。清同治七年[17],由绅耆韩家盈、罗光富等积资创修。清光绪十八年[18],复经韩家全、罗海民、张鉴堂、刘凤山等培修一次,年余工竣,居民赖之。嗣因闸口二处冲溃,废圮已久,今拟续修。
长乐院 在舵落口上首,周长约十余里,宽五六尺至七八尺不等。民国二年[19],由地方绅张瑞珊、胡树勋、余尚斌、张书绅等筹资创办,数月工竣,历年来居民赖之。
长安院 在舵落口上沙觜[20],八区上段。周长约八里,宽六七尺不等。民国七年,由地方绅张翰丞、王渭滨、王开寿、张佑先、王俊卿、王海门等筹资创办,数月工竣,历年来居民赖之。
中墽堤院 在柏泉茅庙东南里许。民国二年九月,李子风、李少珊督修。
高姓古堤 在柏泉。堤长约五里。堤身有大小闸眼二,以时启闭。堤内极低处,即高姓古堤湖。因堤址太低,于清光绪庚寅、辛卯年修筑完固[21],堤内渔业、农业遂两得其利云。
永丰堤 在降龙庙。长约三里,内围良田百石,旱时可灌救之
夏口一邑,东南则汉口市镇,西北则分凤栖、丰乐、怀二、三里;南临汉河,东濒长江,西承涢水,东北会滠水,内贯沦河。上流承四汊河、马溪河,下流会接泾河、金坛河、吕家河、牛湖河。四面皆水,地势平衍,间有土壤微高之处,亦不足以资保障。每值春夏水涨时,汉镇前有江岸、河岸以资抵御,后有铁路、堤院、废城堡为马路、垣堡以为捍卫,尚无大虞[22];乡间则四面汪洋,洪涛冲激,虽有小小堤塍,势亦难支,故十年中恒有九年之水患。所赖关怀民瘼之良有司相度乎沟洫畎浍之利,斟酌乎蓄泄启闭之宜[23]。或有如汉镇后湖,藉铁路、轨道、堤院,变泽国为沃土之一日也乎,则馨香祝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