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咸丰八年[1],英国《天津条约》订长江通商后,于咸丰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英国火轮船一抵汉口,其酋威司利、行商韦伯、通事杨光让等渡江至武昌,谒前大学士、湖广总督官文[2]。遂觅栈房一所于汉上,岁给房租银四百两,留杨光让住汉。三月朔,巴夏(里)〔礼〕续以小火轮兵船四,载兵数百,偕属官往见官文,上称查办九江、汉口开港事,以九江诸事未定,先来勘地。其水师提督贺布亦于次日,率属官二十人来,言“将往上游探水,非有他意。”至贺布自上游返,与巴夏(里)〔礼〕先后同行,留夏某以火轮船一,碇泊汉口。是为英人立汉口市埠之始。嗣后,通商之国踵至,而汉口遂为中外交涉之一大关键,接武上海矣。
长江通商,按咸丰八年《天津条约》有约者只英、法、俄、美四国。至十一年秋七月,与德国立约。按,原约称布路司德意志,至同治十年布国亦称德意志[3],故只称德国。同治二年夏五月与丹国立约,秋八月与和国立约即荷兰,三年秋九月,与日斯巴尼亚立约又止称日国,四年秋九月与比利时国立约,五年秋九月与义国立约即意大利古教皇国,八年秋七月与奥斯马加国立约,十年秋七月与日本国立约,十一年春二月许美国领事代办瑞士国商务,十三年夏五月与秘鲁国立约,光绪六年八月与巴国立约[4],十三年十月与葡国立约,二十四年六月与刚果国立约。按,刚果本比利时兼辖,因内政系自主,至是来请约,许之。又按,瑞典、挪威自道光二十七年即与订约通商[5],因其时在长江通商之前,故本志未挨次编入。
咸丰十一年八月,增设长江洋关。初议洋商入长江,进口、出口正税俱在上海交纳,故原订章程第七款有“沿途任便起货、下货,不用请给凭单,不用随纳税饷”之语。江苏巡抚薛焕谓:“如此则毫无稽考。应饬令洋商将运进长江之货,除完海关正税外,其应纳内地半税。先在上海完纳者,由上海给凭单上驶。出口货物如在汉口出口者,先在汉口完纳,由汉口给予凭单下驶。必如此上下稽核,始无偷漏之弊。”湖广总督官文因奏请增设汉口洋关,以专责成。报可,遂饬汉阳府勘择基地,设立关卡,并添设监督一员。乃将汉黄德道移驻汉口,命曰“江汉关”,督理华洋交涉事务。至民国纪元,江汉道尹移驻省垣,专理民事。特派交涉员驻租界,管工巡事,其名仍江汉关之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