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堵维垣 吴钟藩 卢乾元 吴宗翰传
堵维垣,字四甫。八岁丧父,事母孝。从世父受学,好《皇极》、《洪范》、《河洛》诸书。不欺暗室,曾还贾客遗金。以岁贡官教谕。子嶷[43],乙未进士[44],官陕西学道,未任。
吴钟藩,字价仲。顺治四年选贡[45],廷试第一,授通判,补常州,职司水利。钟藩廉隅自矢[46],公项微不足,即以耗羡充之[47],丝毫不入私橐。致政归,以经学训后进,逾八旬卒。
卢乾元,字万资。顺治己亥进士[48],由庶吉士改刑部主事[49],迁工部员外郎。博学能诗,五律号“长城”,书得钟、王法。年四十一卒于官。子禔、祺,皆有声黉序。
吴宗翰,工诗词,尤善绘事,得宋、元人笔意。好篆刻,凡金石遗文必考究摹拟,期于逼肖乃止。性挥霍,常思得一任繁剧以展抱负。后由岁贡谒选,授彭泽知县。南还赴任,过桥马惊,没于水。
程秉 劳必达传
程秉,字耕云。早慧好学,工帖括,兼善诗赋,下笔千言立就,皆斐然可观。而雄姿英发,不屑随俗俯仰。为诸生时,试辄高第,屡荐不售。居青龙街,与南昌毛晓沧、方琮唱和甚多。
劳必达,字磊卿,号尊三。康熙辛丑进士[50],官昭文知县。母朱氏,年二十九而寡,必达甫周晬[51]。会吴逆煽乱[52],抱孤四匿,纺织抚育,倍尝辛苦。迨必达通籍[53],氏已先逝,雍正三年旌[54]。必达著有《撷润堂诗集》四卷。祖长祚,字元锡。少为诸生,文名颇著,与熊彦升、计开之、堵四甫辈为友。必达学有渊源,宜其有成也。
曾震 张宏殿 元焕枢传
曾震,别号秋田。其先南丰人,父某依左南宁,为偏(稗)〔裨〕左军[55],散归,业汉口。秋田幼聪慧,好读书而苦贫,且病瘵[56],未卒业。稍长游襄、邓,遇老画师陈碧山,北面事之,尽得其秘,而于写真为特妙。居汉上久,往来宦游与当事皆礼延之。间作近体诗,以盛唐为宗。
张宏殿,字玉坡。歙人。与吴邦治鹤关齐名,同为汉上寓公。有《绿溪草堂集》。乾隆元年作《汉口诗会》[57],启一时传诵,文多不备载。
元焕枢,字子政,号白门。本姓危,少有文名,试辄不售。客或以危姓为嫌,乃改氏曰元。工诗画,综缆群籍,勤于考证,与夏之勋为友。著有《岭云集》。
曾玥传
曾玥,字一峰。邑庠生。幼聪慧异常,逾冠而夭[58]。有为刘明府题画诗云:“几点胭脂染作霞,游蜂误认夕阳斜。放衙罢后浑无事,好看裁来满县花。”吴鹤关《佳儿调》:“东邻佳儿白玉面,柔毫索索鼍矶砚[59]。雁芦玟草疾如箭,金刀莫剪吴淞练。嵌岩鑿石搜幽奇,擘窠大字何淋漓[60]。字高身小势未宜,腕臂头足皆为之。嘉名不胫驰南朔,琳琅温蕴荆山璞。好将万卷敦初学,桃花浪暖看头角。”自注为九龄童子曾玥作。按,《汉阳〔县〕志》载:“玥书‘觉悟群生’四字,‘觉’字一钩力不够,乃以足助之。”观鹤关诗所谓“腕臂头足皆为之”者,益信。
刘一泰 张抡元 张世任传
刘一泰,字亨人。光禄寺署丞觐光子。觐光遇盗于室,惊悸卒,葬孝感。一泰恸之,因号念澴。生平好学,多厚德。宗祠家谱,竭力创修裁成,族中子侄不遗余力,刘氏人文之盛,一泰有力焉。中顺治丁酉副榜[61],例任学官,不就。康熙壬午[62],年七十一,复以副荐,功名之志乃已,又十四年卒。子嘉咏,丙子举人[63],任安陆教谕。有文名,与同里劳必达、孙章称禹峰。三子嘉谟,湘阴教谕;嘉注,主簿[64]。
张抡元[65],字天一,号琴山。砥行砺名,居家孝友。十九补弟子员,三十食饩于庠,屡试冠军。讲学以朱、程为宗,庄、苏、子史,百家之书无所不读,视青紫淡如也[66]。闻黄州陶开九名,负笈三年,昼夜无懈,登癸巳贤书,窗课经书,文梓行于世。
张世任,字汝肩。康熙己丑进士[67]。少失怙[68],事母以志养,家徒壁立,甘旨无阙。释褐署岳州教授[69],谨身育士。著《岳阳课艺》行世。
汪遯渔传[70]
汪遯渔,原名颖,字钝于。数岁解吟诗,有孔李之誉。长而好韬略,讲求经济,思以功名自见。时滇黔用兵,短衣负剑,慷慨从军,佐谋画,有声戎幕。返京,郁郁不得志,遂谢去。究讨“四始六义”[71],寝食唐宋大家,掇其精髓,诗益工。因纵游山水,所至与诸名宿唱和。晚所归隐汉上之麻阳口,老屋数椽,悠然有终老之志。友人显仕者,竞以书招,皆不往。石城徐公惺为楚方伯[72],雅重遯渔,数数减从过其东漪草堂,谈笑竟日。遯渔善篆刻,徐尝以佳石属之,久不报。徐偶迫促,则作色曰:“公以某为石工耶!”徐笑谢不遑云。
夏永 吴仕潮传
夏永,字石癯,号松期老人。喜歌咏,爱交游。晚自江右来楚,贪晴川山水之胜,因家汉上,买田终老,遂入籍焉。筑“烟鬟阁”,与四方名士酬唱其中,著有《烟鬟阁诗集》。孙之勋,字芳原。性端谨,酷嗜金石文字,善篆隶及设色花卉,家藏碑版、书画、鼎彝甚多。
吴仕潮,字韩若。工诗,尤长于五言。性好客,吟朋常满座。晚号秋斋老人。其怀人诗数十首最佳,著有《野余阁诗草》。弟仕沂,以事系狱。会宝应王嵩高来蒞是邑,闻秋斋名,枉驾不见。或有以仕沂事告者,王颔之。越日,秋斋呈词乞保,文绝妙。王大喜,立禀上官,释仕沂归,秋斋始一谒谢,当时传为佳话。
王翰 唐裔潢 张坦谔传
王翰,字东白。少嗜学,工制举业,试辄前茅,为诸生高第。康熙壬午中副榜[73],一时学者多以文请质,评次谨严,遇赏心处,击节不已。著有《四书心解》,发前人所未发,有抄本行世。
唐裔潢,字泽元。贡生。工诗文,与王翰相上下,两人亦深相结,学者称王、唐二先生。为文派别师承者,不问可知其两人门徒也。年六十刊文稿数百篇行世。子冤,戊子举人。
张坦谔,字一士。母孕时,梦幢幡鼓吹,送一伟人至而生。康熙癸巳[74],与兄坦让、天谟同举于乡。再上春官不第[75],益攻苦。于古今体悉心研究。年三十二病中见如母梦时,仪卫来迎,遂卒。
宋世俊 吴廷珣 徐聪传
宋世俊,字大干。负隽才,文追古人,不落蹊径。虽难于一衿,而志不稍衰。年三十余,始补博士弟子员,益奋于学。性坦率,居汉镇舌耕郡城。有传镇上火发,约在所居左侧,世俊出望,少顷,仍还座曰:“居果毁,我仓忙归亦无济,不如静以待之。”俄火熄,居亦无恙,其淡定类如此。及年益高,学益进,所著诗文、制艺俱藏于家。
吴廷珣,字东美,号樗原,别号藕花居士。吴文僖孙,汝州牧宗丰子[76]。监生[77]。幼擅家学,诗亦冲淡,有王储丰韵。
徐聪,字潜溪。贡生。博学善诗,与弟志字鹄庭,庠生。一时有“二徐”之目。常游虎邱,集《唐诗纪游》一卷,大江南北称之。有《古槎集》。鹄庭词赋清丽,兼工丹青,性放诞。宋中丞为学使,爱其才,命缮其所作,代为授梓,且约计偕入都,辞不赴,亦不呈稿。说者两贤之。有《肖情集》。
卫天民 戴喻让 王文宁传
卫天民,号伯耕。乾隆庚寅举人[78]。初任当阳校官,历官浙江寿昌、贵州清溪。积学能文,通籍后以循吏著,文名遂为所掩。
戴喻让,字思任,号景皋。弱冠即以诗古文鸣于汉上[79]。乾隆七年辛酉,受知于陈星斋詹事[80],撤棘[81],人皆以得人贺之。盖喻让践名场,执牛耳者已十余年矣。再上春官,就房县教谕,保荐擢山东惠民县令。益肆力于学,上下古今,穿贯史籍。有《听鹂堂春草吟》、《春声堂》各集行世。
王文宁,字栎门。先世陕西蒲城,以业鹾,移家汉上。孤介自许,与人交坦白平易。耽吟咏,手《右丞集》一卷,尝曰:“学右丞,贵得其清矫淡远之致。”又性嗜友朋,文酒宴会无虚日,家以此落。尝有句云:“药贵违儿愿,家贫仗妇支。人以为达好,施予不稍吝[82]。”有不能偿者,辄焚券,盖其性然也。有《挹櫰露轩诗集》。
张万石 尚锦堂 彭炳南传
张万石,字长人。明张肖甫之裔孙。幼读书通夕不寐,博通经史,敏于为文。应童子试,每题辄作二篇,一日成十四艺,真草备具,文笔双美。学使宋网师谓人曰:“此行书厨也。”补诸生,旋食饩。未三十卒。著有《鄢麓诗文集》、《周易讲义》,未刊。
尚锦堂,字香雪。居汉口。性不苟,同所订交终身如一。于后进,有小善诱掖讲劝,有小不善即加以声色,如训子弟者,然人以是多之。屡试不售,游豫章,以诗酒自娱。有《东游草》。
彭炳南,字星衡。庠生。善歌诗,娴词赋。屡试不第。与尚香雪、卢澥春唱酬,刊有《缀闲诗草》。曾馆于僻壤,度重阳有“篱空黄菊少,酒罄白衣无”之句。年五十卒。有吴佃者,字书山。亦善诗工隶,言行不苟。冯国瑞,居汉上,不慕荣名,亦能诗。有《三道人诗稿》十卷。
黄从龙 徐大麟 彭湘怀传
黄从龙,字子云。岁贡生。性严急,遇后进喜曲成,口讲手书,于《四子书》极精研。兄鹤鸣,成进士,任教授,同以文名噪于时,鹤鸣尤长于诗。
徐大麟,字广亭。性耿介,族中无嗣者,合族析其财产,大麟不受。乾隆辛卯中副车[83],为应山校官。文字诗歌多为人传诵,有《莞存草》一卷。
彭湘怀,字楝堂。监生。博闻多识,于邑中掌故尤究心,前邑志半出其手。善诗古文词,屡蹴棘围[84],一时提衡巨公比之苏文忠之于李端叔[85],而楝堂殊不介意。薄游吴越,再至都门,出居庸至俺答旧部,山川阅历,诗笔益高。有《三山游草》、《西湖纪游》、《独持皋庑》诸集。弟棨,字亦堂。诗笔清绝,有《辍耕吟》。画亦淡远有致。汉上称“二彭”云。
洪檀 闵文哲传
洪檀,字丹林。业鹾,汉上阅世矣,遂著邑籍。移家居仁坊,新筑亭馆,轩窗窈窕,楼阁深沉,颇饶花木之趣,名之曰“谁园”,盖寓达观之意。园蓄孔雀雌雄各一,伏卵成雏,三年后金翠遍体,翎长三四尺,春日对客宛转开屏,向人而舞。此禽本罗江野生之物,今养于园中,伏雏成队如家鸡,亦异事也。每与程浩亭、常芝仙宴集酬唱。其《园居杂咏》有“神游太古羲皇上,人在苍茫云水间”之句,可想见其风趣矣。
闵文哲,初名大纶,字秋舫。旧为吴兴著族,明季徙汉上。文哲长身修髯,嗜作韵语,尝手录《古今人诗》数十册,孜孜不倦,炊烟欲断不顾也。嗜书画,过骨董家遇有佳者,典衣购之不吝。尤好观人(奕)〔弈〕,尝备酒菜招(奕)〔弈〕者,从旁观之,胜败不问,局罢,辄掀髯大笑。汉上春时,灯市甚盛,好事者制灯谜,于户外设文房诸物酬中者,文哲最好之。闻有灯谜处,无不到更阑人散,犹徘徊灯下不忍去。归则纸笔携满袖,恒欣欣有喜色。人笑其痴,因自号五痴居士。尝倩人写小影,作荒山古木一人孤行状,颜曰“古道独行图”。著有《五痴山人稿》。
文师汲 朱在镇传
文师汲[86],字宾门。嗜读,负气,文疏爽,诗沉郁,喜挥霍。里有偕妻子鬻身营父丧者,师汲捐赀赎归。好谈武,奋袂低昂,两腕骨珊珊鸣,欲从戎任边事,不得请。乃走吴越、豫章、燕齐、秦晋,述怀吊古,悉发于诗文,惜卒后散佚。
朱在镇[87],定山,号兰田。善书工诗。游金陵与诸名士赋《鸟梦诗》、《兰田诗》,先就其后四句云:“草满黄陵庙,春深白帝祠。如何无住着,一样柳丝丝。”诸名士皆搁笔。
黄鹤鸣 段嘉梅传
黄鹤鸣,字凌江。乾隆辛巳进士[88],官宜昌教授。与弟从龙皆以诗文名。诗不多作,而《凌江绝句》,颇有风神。
段嘉梅,字寒香,号梦鹤。邑诸生。工吟诗。尝募游滇南,晚归。与彭湘怀、吴邦治交称莫逆,时称“汉上三老”。
姜昆 张任湛 王承道传
姜昆,字山峰。嗜经学,于先儒注疏及宋元以来诂经之辞,研究钩沉,穿穴贯串,而衷于一,是汉上谭经者首推之。
张任湛,号雪崖。岁贡生。长于诗。有《月湖百咏》。
王承道,字春帆。岁贡生。性耽经史,博洽淹贯[89],无书不读。工制艺,稿甫脱,传诵遍江汉。诗古文词,卓然名家。生平授徒为业,亲其口讲指画者,半膺青紫。著作甚富,毁于兵燹,士论至今推重之。其配刘氏,汉川刘珊之妹,能诗文,工书画。有《闺中唱和集》,亦不传。
张先振 张先授 姚彬儒传
张先振、先授兄弟,廪生。节妇胡氏之孙,孝子郡廪生承缙之子。早岁有声黉序[90],顾淡怀仕进,不屑为帖括家言[91],家居授徒,游其门者,率掇科第成显宦[92]。授肆力史迁之学[93],作文不落恒蹊,时罕知者。江夏宿儒鲍书田见而契之曰:“韩学史得其峭山厉,欧学史得其宕逸,斯人几兼有其长,惜古器今难售尔。”振则研心经学,寒暑手一卷书,昼忘餐,夜忘寝,虽室如悬罄,泊如也。著有《周易互卦图说》、《禹贡水土便览》、《周礼详释》、《律吕考》,遗草散归门弟子手。兵后,子榘纯始从族孙国子监助教陆葑邑庠拱北处,搜获《禹贡水土便览》稿梓行,吉光片羽[94],士林宝之。
姚彬儒,字璘轩。家世业儒以贫,故弃而服贾。然阛阓中犹手一卷不忍释。道光庚子[95],以冠军入郡庠,授徒自给。性耿介,不妄取与,惟咿唔相对[96],以永朝夕。制艺及诗词皆不落恒径。咸丰壬子科[97],以优行贡,未与廷试,值发逆之乱,避居邑之西乡,犹恃舌耕度日。卒以攻苦致疾,年三十八岁卒。无子,其著作亦散佚不传。
以上摘录《汉阳县志》
汪昶传
汪昶,字韵和。邑庠生。夙嗜诗古文辞,不屑屑于帖括。中年困顿场屋,乃弃举子业,益肆力于经史百家。游历天下名山大川、通都盛邑,与贤士大夫以诗文相周旋,有敝缊不耻之概。卒年未及五十。著有《柏井诗集》四卷、《松生文集》二卷、《言志诗集前后编》八卷、《周易预防》六卷、《忠臣孝子诗》各若干卷。兵燹之后,版本荡焉无存。民国三年夏[98],家人搜获《柏井诗集》一部,重付手民[99]。又得《孝子诗》抄本,经邑人密昌墀为之序,名曰《锡类篇》,拟付剞劂[100],传示将来焉。
田维翰传子文弨
田维翰,字西园。浙江上虞人,侨居汉口,遂占籍焉。事母至孝。粤匪之乱,烽火达武汉,维翰奉母归浙,朝夕侍寝食,且十年母卒。甫营葬而粤氛蔓延浙东,乡人举维翰治团练。尝亲提义旅,挫贼锋。卒以力单不支,间走返汉。大吏檄治鹾政,垂二十年,手定《淮盐纲法提要》一书,至今奉为规则。维翰虽习于吏事,昼治文牍,夜则披览群籍,达晓不寐。工为诗,在浙在汉皆立诗社,一时名士若上虞赵渭知、孝感陈兆庆、汉阳汪昶、吴传灏,皆与更酬迭唱。咳唾珠玉,往往倾其座人。生平著述甚富,辛亥之变烬于兵。惟《子固斋诗稿》先时携出,今所传者仅此而已。子文弨,邑庠生。博古能诗,嗣其家学。著有《竢定诗集》。早卒,士论惜之。
王钺传
王钺,字左亭。邑廪生。工词赋,再试诗古文,冠其曹,然卒不遇,居家授徒以自给。每当春秋佳日,必携客泛舟月湖,登翼际、梅子诸山,赋诗赌酒,往往华筵未散,画舫未移,同人竞相传写,其风趣如此。中间遭世事多故,益颓放不自收拾。有獧者入室窃诗稿去[101],生平所作荡然无复存矣。既卒,门人刘尚桓、朱昌祁等搜其遗箧,并他人代藏者,得杂文一卷,诗一卷。
刘铭勋传
刘铭勋,字小云。邑廪贡生。孝廉元庆之第三子也。少聪颖,嗜学,与长兄凯勋、次兄策勋齐名,每试辄冠其曹,人称“刘氏三云”,而铭勋为尤著。屡困棘围,九次膺房荐不售[102],益肆力为古文词,肄业经心书院。潜心钩稽于经史、词章、山经、地志以及九流百家之书,莫不探源溯流,一于诗文发之。每一艺出,士林传诵,脍炙不去口。生平著作甚富,皆什袭于家[103],不以示人,辛亥之役尽付一炬。今所存者,仅《湖北试牍》、《经心课艺》数十篇而已。其子庚、庸、宥等收拾于灰烬之中,录之成帙。邑人士读之,以为云鳞雾爪,犹见一斑云。
黄嗣东传
黄嗣东,字小鲁。邑拔贡生,由刑部郎中,改官陕西候补道。至陕,即许鲁斋先生讲学故址,开“鲁斋书院”,与三原贺复斋、平定李菊圃讲明宋“五子”之学[104],招生徒,朝夕讲贯。又念濂学无编[105],手辑付梓,关中士大夫闻风负笈者,数以百计。丁父艰归,服阙[106],赴陕榷白河税厘,署陕安兵备道。陕西厘税首白河,奉檄后,力陈其弊。鹿文端方抚陕,许便宜行事。文端仆随莅差所,颇倚势,即杖逐之。兴汉间有黄金峡,盗薮也[107],为害商旅,历任官咸隐忍,甚有受其规费者。嗣东下车,严赌禁,擒其渠,杖斃之。密布军旅为捣巢计,未及举事,奉大母讳,去官。士绅遮道泣诉:“神君去,盗且益张。”乃密电大宪陈方略[108],卒用其言搜捕靡遗。
嗣东既家居,益肆力于濂洛关闽之学[109],身体力行,虽当道特荐奉旨军机处存记,传旨嘉奖者屡矣,卒不出。而义所当为,则毅然身任而不辞。如郧襄大饥,张文襄强之赴湘筹赈,不数月获三十余万。罗忠节死事洪山,敕建专祠,五十年无议及者,力陈于文襄,祠祀于洪山之麓。汉阳铁厂欲凿鲁山为函洞以便行车,力持不可,数万枯骨皆赖保全。
著有《濂学篇》六卷、《道学渊源录》一百卷、《鲁叟诗文集》四卷,均付梓。学者私谥为“靖道先生”。
黄嗣翊传
黄嗣翊,字心余。邑优贡生。生有异质,貌不敌中人,口容拳,声如洪钟。甫五龄,同伯兄嗣东就外传习《毛诗》,能通大义。伯兄习《尔雅》,苦诘聱[110],偶有遗忘,辄耳语兄。师怒,使默诵,不遗一字,大奇之。十岁通“九经”,始为诗试,以“饱食终日”题,有“将军不负腹,君子贵劳心”之句,一时传诵。年十二病瘿[111],几殆废,呫哔者数年[112]。年十九始就郡试,督学南皮张文襄公奇其才,拔置第一。复试日谓之曰:“尔文逋峭奥衍[113],非少年所宜,可另易一格来。”返号不逾日中而卷呈,果如火如荼。张公大喜,始置“经义治事学舍”,选高材生四十人肄业,其中嗣翊首与焉。同治十三年[114],提学吴县洪公以优行贡入成均[115]。是岁,伯兄嗣东亦以拔萃科,同游京师,人称“汉阳二黄”,拟之“眉山二苏”云。五试秋闱,不售。年三十一以疾卒于湘潭官署。同时肄业者,如柯尚书逢时、左侍御绍佐均得馆职[116],次第以学政主试用,皆当日角逐坛坫、敛手相让者也。而嗣翊独赍志以没,惜哉!
关棠传
关棠,字季华。生而颖异,承庭训,以诗古文自娱,绝意科目。工书,十岁时为人作春联,邻里见之,皆捆载求书,必起敬称关先生。少长,游京师,主陈小舫廷经家,力劝应试,乃以大兴拔贡,官翰林院孔目[117]。旋移归本籍,改教职,官罗田县教谕。鄂抚彭公祖贤,延修《湖北通志》成,卷帙独多。乙酉乡试,中式第三名举人,会彭公薨于位,志局中辍。张公仁黼、赵公尚辅先后督学来鄂,编辑《湖北文征》、《湖北丛书》,棠皆与其事,不署名,其为当道推重如此。张文襄之洞督楚,推广旧日“经心”为“两湖书院”,延为理学教习。棠意不谓然,以为“九理学者,当躬行实践,非可徒托空言也。”力辞不获,乃改浙江试用知县,开教谕缺,并不赴部引见,而授徒于上海。其难进易退又如此。
先是甲午春闱[118],常熟翁师傅为总裁。场后忽有某章京来寓求读闱作,以素昧平生谢之。徐示以总裁意,拒益坚。及榜放,皆知名士,而棠独见遗,怡如也。著述不自收拾,没后,其子炯与及门搜罗遗稿[119],得《师二宗斋文集》一卷、《读易札记》一卷。二宗者,郭林宗、阮嗣宗也,可以想见其生平矣。其所书屏扇联对,至今人多宝贵之。子炯,庚子科举人[120],现官江苏同知。
周祖谔传
周祖谔,字直臣。邑庠生。体素清癯,善自保摄,每晨起即为华佗五禽之戏,如今之柔软体操者,以故精神强固,因得肆力于学。自为秀才时,即究心经术,不屑屑于章句。家贫,不能广置书籍,其兄祖诜常助之。诜操剞劂术,为手民而嗜古不倦,尝著《说文贯》,耆学莫能难;尤笃友爱,期望綦切[121],为购《十三经注疏》及他书甚夥,俾弟夙夜研究。祖谔淡于仕进,乙酉乡闱后,遂不与试。著有《尔雅浅解》、《天文地学歌补注》,又自撰《俗雅》二卷,凡日用寻常诸名物,考之精确,及诗文集均待刊。生平尤笃内行,事父母无微不至。又祇恭兄,兄没,衰绖若子[122],里党罔不叹服。自兄没后,课两侄读綦严,而课子恒宽。人问之,叹曰:“教当因材,不能者不必强之。吾两侄均堪造就,故特严,岂以子侄异视哉。”厥后,其侄寿梓、寿榕均有声庠序,人尤服其知人。年六十七岁,卒于家。
陈青选传
陈青选,字松年。邑廪贡生。博闻强记,于书靡所不读,而于杜、韩二家诗文集及《昭明文选》尤所注意。每有心得,必手注于篇末,蝇头细字,题跋殆遍,其精核如此。前清某科乡试,主试者于第三场以杜诗注释策士,如“王母”、“戎王”之类。通场几至搁笔,青选一一疏证明确。次日传遍通场,人咸服其渊博。所作诗文,不轻示人,兴到处,逼真古作者。然不自收拾,随手散佚。每日涵泳古人文词,原以自适其性灵,不必留虚名示后世也。辛亥之役家毁于火,生平所蓄尽付一炬。乱定,偶逢故人,不暇他语,必以所藏杜、韩诗集为可惜,亦可以想见其结习矣。前清季年,以分治既久,志乘阙如,引以为咎,筹画者十年,以无成议而罢。今县志局已成立,而青选于前一岁遘疾卒。邑人同声嗟悼,拟之“中即未能续成汉史,为文字之悭运”云。
刘学治传
刘学治,字策安,号伯平。岁贡生,光绪壬午举于乡[123]。兄弟三人,于序居长。性孝友,举先世应得之产,悉以让诸弟。幼从伯父德游,研阐经术,尤究心历史舆地之书。时承乾嘉后,考据之学甚盛,而科举则以帖括试士;学治本其所学,往往于时文中发之。壬午乡试,题为“子与人歌”一章,通篇以类记圣人之轶事,所以补乡党之阙作骨,融会群经,反复订正,比之毛西河、阎百诗说经文字[124],别抒机轴,经艺进呈御览。淡于仕进,常以正文风、励薄俗为己任。癸未会试报罢[125],未尝再谒春官。乙酉岁卒于家[126],年五十。著有《较经堂诗文集》。
姚宗夔传
姚宗夔,字筠生。幼聪慧,能文。亭亭玉立,见者推为伟器。年十八,以县试冠军应院试,复第一,拔入府庠,旋食廪饩。乙酉入选拔场,已获选,为蜚语所中,佹得而复失,因愤(满)〔懑〕咯血,不百日而亡,年二十九,士林惜之。著有《缬云馆诗文集》,藏于家。
密昌墀传
密昌墀,字丹阶,号孑公,一号魋结老道。前清郡廪生,光绪己卯举于乡[127],壬辰成进士[128],授山西徐沟令。徐当孔道,民尤健讼,号难治。昌墀随讯随结,无留狱。遇疑难事,则轻骑减从,下乡察访,一时有“密青天”之目。一日至某村,乡民迎于社,有老人哭拜于地。问:“何冤?”答言:“无冤。”问:“无冤,何为哭?”老人稽首曰:“民年八十,未见有官府下乡勤民事如公者,以是感激,不知涕泗之何从也。”
戊戌维新,逆料“书生干政,必危社稷。”草应诏陈言书,由晋藩代奏,中旨报闻。时朝廷方求贤,长白锡公以湘藩入觐,首以昌墀对,遂奉送引之,命己亥六月入对仪鸾殿[129]。始陈时政得失,继论当世人才,终而调和两宫。奏对数时之久,侃侃而谈,声震殿壁,两宫皆为动容。既退,诏军机处存记。时荣相当国,欲罗致之,遣某章京示意,坚辞不往。
庚子正月[130],还徐沟任。时拳匪起于津、保间,中朝为所惑,冀假神道以雪国耻,蔓延及晋省。晋抚毓贤希中旨,缚教士、教民数百人,骈戮之,昌墀亟谏不听。无何,太原拳匪立伪主。奉调至省谳是狱,请令立决之,而乱乃定。值两宫西幸驻跸徐沟行宫,有旨召见,痛哭失声。两宫亦泫然泣,谕曰:“王大臣误我,汝前所言,予犹记忆,今召见汝,特欲闻直言耳。”因痛陈出走之非策,及拳匪妄诞状,慈圣颔之。以一小臣而令两宫感泣,洵异数也。
有甘瑞成者,放票谋逆,以计擒之。事闻,有诏以直隶州知州留晋省,尽先补用。当召对行宫时,与陕抚岑公忤,岑严劾之,太后不得已令解任。无何,岑调抚晋,外虽引重,内实猜忌。因晋东撤防,诸军哗溃,檄署平定州事,盖陷之也。
昌墀到任,调护军民,溃军帖然。复以硝磺案吹求罗织成狱,遂投劾归。两袖清风,不名一钱。母宋太淑人春秋高,藉授徒以资菽水[131]。遇地方公益事,必锐然自任。南皮张文襄素所推重也。因后城马路,三上书痛诋之。
清季,欲收川汉铁路为国有,群情愤激,复偕刘君心源、张君伯烈入都请愿。临行与家人诀曰:“不得请,不还也。”迨协会成立,不占一席,不荐一人,咸服其高致。
国变后,不肯去发,挽高髻佯狂自恣,因自号“魋结老道”,而精气消磨尽矣。民国六年[132],就本县志局审定之聘。未蒇事[133],遭宋太淑人之丧,国事家事百感交集,忽忽不乐,于八年十月以疾没于汉皋馆舍,年六十有七。
昌墀为文,不屑屑规仿前人,下笔千言立就。自少应试,名著江汉间。诗不轻作,作则披露肝胆。尝谓人曰:“君等诗工矣,未必传。我诗虽不工,然海枯石烂,其精气当腾跃宇宙间也。”惜随手散失,无留稿。子三,长承曾,次承介,三承诰。承曾,邑庠生,湖南候补知事,他日裒集逸稿[134],蔚然成帙,是在后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