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祥异志
周孝王十三年甲子[1],天雨雹,江汉冰。《通鉴》 按,胡氏一桂曰:“嬴秦始封而灾异即见,履霜之象已兆于此。”盖因是年封非子于秦故也。
汉献帝建安二年丁丑秋九月[2],汉水溢。《汉阳县志》
后帝建兴七年己酉[3]吴主权黄帝元年黄龙见,四月凤(皇)〔凰〕见。《汉阳县志》
晋怀帝永嘉三年己巳夏五月,大旱[4],江汉皆竭,可涉。《汉阳县志》
太元六年辛巳夏,大水[5]。《汉阳县志》
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大水,平地三丈。《汉阳县志》
唐代宗广德元年癸卯十二月辛卯[6],夜大风,火发江中,焚舟三千艘,延及岸上民居二千余家,死者以数千计。《汉阳县志》
穆宗长庆四年甲辰[7],汉江水漂民庐舍。《汉阳县志》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丁丑[8],汉江涨,坏城及民庐舍。《汉阳县志》
七年壬午夏,大水,汉江并涨,坏田稼、民舍,人畜死者甚众。秋七月,江汉水溢为患。《汉阳县志》
绍圣元年甲戌[9],麦秀两歧。《汉阳县志》
孝宗淳熙三年丙申[10],夏旱,冬大饥。《汉阳县志》
九年壬寅秋七月,旱。《汉阳县志》
宁宗嘉定六年癸酉,旱[11],自五月至七月不雨。《汉阳县志》
十六年癸未五月,霪雨,江涨,城市沉没,累日不泄。《汉阳县志》
理宗端平二年乙未三月,大水[12]。《汉阳县志》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水[13]。《汉阳县志》
成宗元贞二年丙申[14]夏,蝗。《汉阳县志》
大德三年己亥[15]夏,旱。《汉阳县志》
十年丙午四月,旱,大饥。《汉阳县志》
仁宗延祐二年乙卯十二月,饥[16]。《汉阳县志》
三年丙辰正月,饥。《汉阳县志》
文宗至顺二年辛未十月,饥[17]。《汉阳县志》
顺帝至正四年甲申,地震[18]。《汉阳县志》
九年己丑五月,蜀江溢,浸城,民大饥。《汉阳县志》
十二年壬辰,雨粉针,民家居户柱壁有粉痕如针者无数。《汉口丛谈》
十三年癸巳,月食太白,徐寿辉倡乱于汉沔。《汉口丛谈》
十五年乙未冬,雨黑雪。《汉口丛谈》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乙巳[19],汉水冰。《汉阳县志》
景泰四年癸酉冬,疫[20]。《汉阳县志》
天顺二年戊寅[21],自五月至九月不雨,人相食。《汉阳县志》
七年癸未五月,大雨,庐舍漂没,民皆依山露宿。《汉阳县志》
宪宗成化三年丁亥,江水决江口堤岸,迄汉阳长八百五十丈有奇。《汉阳县志》
五年己丑十二月,地震。《汉阳县志》
七年辛卯,水。
十四年戊戌六月,汉水溢入汉阳城,漂溺田庐。大旱,饥。《汉阳县志》
孝宗(宏)〔弘〕治二年己酉三月[22],雨小豆,种之,蔓生不实。《汉阳县志》
三年庚戌,火。《汉阳县志》
六年癸丑,大雪,冰厚三尺。《汉阳县志》
七年甲寅,大水。《汉阳县志》
十五年壬戌五月,大水。《汉阳县志》
十六年癸亥,旱。《汉阳县志》
十七年甲子,田鼠害稼。《汉阳县志》
武宗正德二年丁卯,水[23],田鼠害稼,饥。《汉阳县志》
三年戊辰,大旱,饥。夏秋不雨,井泉竭。《汉阳县志》
四年己巳五月,旱。《汉阳县志》
十四年己卯冬,江汉冰。《汉阳县志》
十五年庚辰冬,江汉冰合。《汉阳县志》
世宗嘉靖六年丁亥,大水[24]。《汉阳县志》
十四年乙未,旱。《汉阳县志》
十七年戊戌,大旱。《汉阳县志》
二十五年丙午正月,火。《汉阳县志》
四十二年癸亥,旱。《汉阳县志》
穆宗隆庆五年辛未夏,大水[25]。《汉阳县志》
神宗万历十六年戊子,大旱[26],饥,民采木皮以食,死者甚众。《汉阳县志》
十九辛卯,大水。《汉阳县志》
二十年壬辰,大水。《汉阳县志》
二十一年癸巳,大水。《汉阳县志》
二十七年己亥,大水。《汉阳县志》
三十年壬寅,大水。《汉阳县志》
三十五年丁未,大水。据冯理藩《驹隙偶钞》
三十九年辛亥,水。《汉阳县志》
四十五年丁巳,飞蝗害稼。《汉阳县志》
四十六年戊午,蝗复为害,大旱。《汉阳县志》
熹宗天启元年辛酉[27],汉水冰合。《汉阳县志》
三年癸亥正月,大火起汉口,伤人无算,有全家焚毙五十三口者。《汉阳县志》
庄烈帝崇祯二年己巳,大水[28],是年秋旱。《汉阳县志》
五年壬申,大水,庐舍、田畜漂溺殆尽。《汉阳县志》
十三年庚辰冬,湖水尽涸,坼如龟文,人行其上。《汉阳县志》
十四年辛巳,飞蝗蔽天,民大饥,谷贵,石价白金一两。《汉阳县志》
十五年壬午,大旱。《汉阳县志》
十六年癸未五月,昼晦,大雨雹。《汉阳县志》
清顺治二年乙酉,大水[29],谷种石价贵至四两。麦大熟,民之避贼者多伏于麦中以免。《汉阳县志》
四年丁亥,民间讹传鸡翅生爪,久将飞啄人,一时杀鸡殆尽。《汉阳县志》
五年戊子,昼晦,大风拔木,倾庐舍。《汉阳县志》
六年己丑,水。《汉阳县志》
九年壬辰四月,雨黑米,味如黏禾。自四月不雨至八月,民大饥,米石二两。《汉阳县志》
十一年甲午夏,汉水决于沙洋湖。《汉阳县志》
十二年乙未四月,雨雹。《汉阳县志》
十三年丙申五月,雨冰。《汉阳县志》
十五年戊戌夏,水。《汉阳县志》
十八年辛丑,旱。《汉阳县志》
康熙元年壬寅[30],庆云见,五色,晓夜不散。《汉阳县志》
二年癸卯,大水。《汉阳县志》
七年戊申秋,水。《汉阳县志》
八年己酉四月,大风拔木坏屋,江河溺死者无算。《汉阳县志》
十年辛亥秋,旱。《汉阳县志》
十三年甲寅七月,旱。《汉阳县志》
二十六年丁卯六月十七日,江口火烧回龙寺、四官殿庙宇及房屋计数千家,焚溺人民数百口。《汉口丛谈》
二十七年戊辰秋,大有[31]。《汉阳县志》
二十九年庚午,旱,饥。《汉阳县志》
三十四年乙亥五月,天雨豆于汉口,大如小赤豆,紫色,有一点黑处若蒂。《汉阳县志》
三十五年丙子秋,大水。《汉阳县志》
三十七年戊寅,汉口火,延烧数千家。《汉阳县志》
四十四年乙酉,水。《汉阳县志》
四十七年戊子,水、旱、虫、鼠灾。《汉阳县志》
四十八年己丑,水。《汉阳县志》
五十三年甲午,水、旱灾。《汉阳县志》
五十四年乙未,水。《汉阳县志》
五十五年丙申,水。《汉阳县志》
五十九年庚子,水。《汉阳县志》
雍正三年乙巳[32],大有。《汉阳县志》
四年丙午,大水。《汉阳县志》
五年丁未春,大雨兼旬,江水溢,灾。《汉阳县志》
乾隆二年丁巳[33],麦有秋。《汉阳县志》
四年己未秋,旱。《汉阳县志》
七年壬戌,水灾。《汉阳县志》
十七年壬申正月,晦日,汉口粮艘火。是夜西南风大作,因网船失谨,延烧粮舟数十艘。《汉阳县志》
二十九年甲申,水。《汉阳县志》
三十年乙酉正月,汉口粮艘火。湖南粮舟停泊汉口,盐店火延烧十三艘。《汉阳县志》
三十一年丙戌六月十八,由义坊火,延及大智坊之杨林口至无人居之处方止,斃于水火者甚众。《汉口丛谈》
三十二年丁亥,水。《汉阳县志》
三十三年戊子九月初十日,江口复失慎,延烧南岸湖南粮船及红船、客舟甚多,死者至惨。《汉口丛谈》
三十四年己丑,水。《汉阳县志》
四十三年戊戌,旱灾。《汉阳县志》
四十七年壬寅,水。《汉阳县志》
五十三年戊申,大水。《汉阳县志》
五十六年辛亥,水。《汉阳县志》
五十九年甲寅,早稻大熟。《汉阳县志》
嘉庆元年丙辰,旱[34]。《汉阳县志》
五年庚申,岁饥。《汉阳县志》
十五年庚午,汉口大智坊李广太药肆火,延烧房屋凡四百三十一家,烧毙男、妇六口。其被灾最重之百余户,先行捐给口粮,由鹾商徐福耀等按户分给蓆棚,计共捐银三千二百两。《汉阳县志》
十九年甲戌,岁饥。《汉阳县志》
道光十一年辛卯,大水[35]。《汉阳县志》
十二年壬辰,大疫,死者无算。有沿途倒毙者,有阖门不起、货财充斥、而尚待族党故旧收埋者。自春徂夏几半年,届秋始止。《汉阳县志》
十五年乙未,蝗。《汉阳县志》
二十一年辛丑,大水。《汉阳县志》
二十八年戊申,大水。《汉阳县志》
二十九年己酉,大水,较乾隆戊申尚大五尺。《汉阳县志》案,王晦堂《续汉口丛谈》载:“道光戊申,楚中大水,武汉成巨浸。己酉益甚,汉、黄、沔、鄂间,蓝缕载道。会垣据黄鹄矶,城不没者三版,居民编芦息其上,有面胭脂山而居者。初登楼,架木桥通出入,水渐及户楣如蚁封,急呼家人抉墙砖而出就小舟,舟或触市瓦必覆。凡出者皆僦居山顶,天炎如炙,老弱俱病。及水落,无不生计萧条。江夏程之桢《纪事》七律六首有‘城堞编茅成里社,戍楼垂钓即江湖’之句,可以见其概矣。”
咸丰二年壬子[36],汉口打扣巷河街雷万春梳篦铺,火自柱出,以水沃之,熄。随又自墙出,或自地出,随沃随然,阅三日灾。《汉阳县志》
七年丁巳,飞蝗蔽日。《汉阳县志》
八年戊午,蝗。《汉阳县志》
同治五年丙寅,旱[37]。十一月汉口镇火,一月凡六次。《汉阳县志》
六年丁卯五月二十五日夜半,汉口鲍家巷正街火,适河水大至,河岸船只惧火珠堕落,甫欲解缆起碇,而上游覆舟随波冲下,被损坏沉溺者不少。《汉阳县志》
八年己巳,接驾嘴马头倾圮[38],死人綦众。
九年庚午,大水。
光绪三年丁丑[39],汉口花楼下滨江忽起一沙洲,宽约三里,长约十里余,半年乃没。后其地无论若何退涸,无此大洲,即他处亦无之。八月飞蝗蔽天,数日尚未成灾,因农家秋稼已登场故也。是冬大雪,汉水结冰甚厚。
四年戊寅,大水。
十一年乙酉,大有年。八月,汉口大马头火,维时风疾火猛,焚北岸房屋约三百家,河船凡七十余只,并延烧南岸人家无算。九月某夜,室中忽有无数星点,往来如织,如是者三夕。
十二年丙戌冬,大雪,平地六七尺,河港坚冰上可通车、人畜及往来商旅,冻毙于途者,尸骸至相枕藉。
十五年己丑七月十八(或云十九)夜,有星贯月。八月大雨,至九月二十六止,县境俱成泽国,无薪为炊。先是九月十五,狂风暴作,折屋覆舟,惨不忍观,并闻是日洞庭覆舟数千,溺毙商人无算。洎冬月二十七,南皮张文襄初督鄂时,蒿目流亡移民乏策,特募武汉殷富绅商捐助各善堂,广设粥厂,以赡救之。于时四方来就食者,调查所搭席棚已达三万七千有奇。
二十一年乙未,襄河水涨,湖南宝庆帮炭船损失最多,人民之溺毙者无算,由是五显庙南岸有报水电钟之设。
二十二年丙申九月十三,大雪。
二十四年戊戌八月十六,汉口大火,延烧数千家,人畜焚死无算。先是七月十七(或云十三)夜三钟时,欻有黑风来自东北,声如万马奔腾,说者谓八月大火之灾,已兆于此。
二十五年己亥七月二十五,汉口复大火,延烧计千余家。是冬十月十三夜,月华五色。
二十六年庚子四月,天雨雹。是月十八,汉阳南岸嘴大火,汉口大马头河滨观火者众,河坡骤崩,压溺人数较同治八年为尤多[40]。
二十七年辛丑冬月二十日,黄沙蔽日。
二十八年壬寅三月十五日,黄沙蔽天,汉口大疫,人民死者不可胜计。
三十二年丙午五月,横堤火后演剧于天符行宫,宫前污水池上设露台,坐观人多,台圮,陷入池中死五十余人,伤者尤夥。
三十四年戊申三月初六,襄河水涨,停泊河船损失无数,人民亦多淹毙者。是月二十四,大风倾舍。
宣统元年己酉[41],汉口鼠疫,死者甚夥。
三年辛亥八月二十二、二十三两日,太白昼见。
民国四年乙卯,旱蝗,四乡设捕蝗局委员,价购,斤值二十文。
五年丙辰,飞蝗蔽日。
六年丁己夏历正月初二,地震,房屋动摇几倒。二月朔,亦如之,而声较微。
七年戊午夏历正月初三日下午二时,地微震,房屋及树木亦动摇,较丁巳正月略缓,而时稍长。六月二十九日下午五钟,大风雨并雨雹,河船岸屋颇有损害。是年三月十五日下午八时,招商局“江宽”轮船自上海载客行至丹水池江面,被“楚材”兵轮碰沉,凡淹毙七百余人,其他资物损失尤不胜计。
八年己未夏历四月初三日午前二钟,三新街棚户失谨,瞬烧千余家。至夜半二钟,大智门铁路外棚户复火,延烧至刘园旁,席棚火珠忽飞入爱国花园后引然亭榭[42]。时值风紧火炽,又延及裕昌里济生堂,前后绵亘数里,共焚去棚户民房数千家,烧毙人畜甚众,诚近来罕见之浩劫也。
是岁六月望后,阴雨连绵,狮子口及旧口上,山洪暴发,大水骤至,日以尺计,较之道光己酉仅小尺许[43],凡县属大小堤院同时告溃,四乡胥成泽国。其时早稻虽熟,而未黄之迟稼犹多,村落田庐俱为龙蛇窟穴。灾民扶老携幼,席地棚居,铁路外及高阜旁几无隙地。幸抢护手众,张公堤堵御奔流,故汉口上下街衢,未被淹没。以上均据采访补入
[1]周孝王十三年:公元前889年。
[2]建安二年:公元197年。
[3]建兴七年:公元229年。
[4]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
[5]太元六年:公元381年。
[6]广德元年:公元763年。
[7]长庆四年:公元824年。
[8]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
[9]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
[10]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
[11]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
[12]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
[13]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
[14]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
[15]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
[16]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
[17]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
[18]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
[19]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
[20]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
[21]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
[22]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
[23]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
[24]嘉 靖 六年:公元1527年。
[25]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
[26]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
[27]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
[28]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
[29]顺 治 二年:公元1645年。
[30]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
[31]大有:大丰收。
[32]雍正 三 年:公 元1725年。
[33]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
[34]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
[35]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
[36]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
[37]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
[38]马:通“码”。
[39]光绪三年:公元1877。
[40]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
[41]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42]然:通“燃”。
[43]道光己酉: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