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杂志
汉口后湖自乙酉迄今,樵渔者每于地获白鼠,好事者捕以为戏。《汉阳县志》
《汉上题襟集》,唐段成式、温庭筠、周繇、韦蟾等合编,世鲜传本。余过书肆,辄问及之,均答以未见此书。及阅《渔洋山人诗话》,亦谓:“《汉上题襟集》闻楚潜江莫进士与光有传本。”数千里往借钞,则诡云:“顷游鄱阳失之,迄今以为恨事云云。”则是集之失传久矣。徐焕章《园杂俎》
《木华海赋》:“阳冰不冶,阴火潜然。”李善《选注》不得其解,言“其阳则有不冶之冰,其阴则有潜然之火”,此皆非也。余闻航海者言:“溟渤深处,夜中尝见荧荧有如灯烛之光,明灭不常。”余谓此正阴火之说。刘正夫言:“江汉水中亦多有之。”又言:“汉口涯岸之旁,濒水之乡,火光炯然,亘然不断。”其言如此,证以海中所见皆是物耳。“坎”水本为阴中之阳,岂其积阴蕴蓄者厚溢为阳之光耀而如火之然与?郝懿行《晒书堂笔录》
锁穴在大别山阴、汉口二处。按,《后汉·董袭传》云:“孙权征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栟闾大绁系石为钉。权遣董袭、凌统攻之,焚其船,遂克沔口。”今山阴二处有石穴俱存,即其系锁处也,故名锁穴。徐焕斗《汉口小志》
汉口镇有刘氏女,许嫁张氏子,彼此往来嬉戏,从不避忌,亦其乡俗然也。有富家儿见女艳之,谋于父,将以千金买为妾,父漫应之,女以为实然,是夜启门潜出,如张氏告之,乃即夕成礼焉。质明,其父以失女奔告张,则女及婿双双而出拜矣。夫六礼不备,贞女不行,此女所为殊乖礼法,然既聘则非奔也。宋儒云:“权而得中乃礼也。”或可为此女解嘲欤。俞樾《石台仙馆笔记》
汉口袁家湾有老工,年六十三矣,二子未娶,俱执父业,而兄弟不相能。偶因口角,兄举斧砍弟头,弟即死。邻人欲缚其兄送官,父泣曰:“老朽止生此不肖子二,今幼子已死非命,而长子复抵法,则暮年何恃焉?”众哀其言,各散去,其事竟已。余按纪文达《笔记》中[1],载有一事与此相类,天下事竟有情与理相妨者!律载:“重囚无子者,许其妻妾入狱。”此或可以通其变乎?俞樾《石台仙馆笔记》按,袁家湾,汉口似无其地,当系严家湾之讹。
明梁忆《遵(间)〔闻〕录》云:“太祖征陈友谅,师至潇湘,赋诗云:‘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天葩睿藻,豪宕英迈有如此。”按,太祖殪友谅于鄱阳,追至武昌而返。后一年,又躬讨陈理,驻兵汉阳,修其城郭,理降,振旅凯旋。足迹未尝越江汉以南,不当远涉潇湘也。惟汉口之后湖,当时为襄河故道,一名潇湘湖,勒马赋诗或即此耳。《汉口丛谈》
明神宗万历元年[2],题准湖广衡、永、荆、岳、长沙漕粮原在城陵矶交兑者,并改汉口水次。十一年,复改汉口交兑,于金沙洲陈公套水次。《汉阳县志》
公母石在腾龙南冈吕家河,即沦水绕流而出者。河宽不二十丈,石悬中流,俗谓大者为公石,小者为母石。石根多穴,藏大鱼,味肥美,人比之丙穴云。《汉阳县志》 按,《汉阳县志》以水之出没分石之公母,士人不以为然,今改之。
歙人吴美(当)〔堂〕业鹾汉口,富而好奇,得一砚,宝甚,尝持之溺水,比得救,仍持以起。有关东安阿三者,亦以富侠名,闻吴砚,遣宾客厚馈,欲得之,吴不应。因托借观,复以重价酬,亦不可。张盛筵出六美姬,指一殊色善琴者求换。吴佯曰:“君既爱之,明当出砚,俟余赋诗与别,可也?”安大悦。吴归,觅一健者从,及砚出,故为欷歔抚摩间,遽授健者持走,安追之不及,因大笑掉臂去。黄冈吴德芝为赋《砚不换妾行》云:“莫笑鹆眼石,不换蛾眉人,我石患难曾同身,蛾眉虽好来方新,得新捐故何辜恩。九宾设次险一掷,谁知赵璧竟不失。君仍巫山寻雨云,我自南宫拜袍笏。高人嗜好各癖痴,一事风流两得之。”《汉口丛谈》
《随园诗话》载:严公瑞龙任湖北布政使,招诸诗人倡和,有《续汉上题襟集》。傅辰三《感春》句云:“但愁过却花朝后,一日春容减一分。”沈树德《落花》云:“飞燕蹴归帘影里,游鱼吹起浪花中。”叶声木《送人》云:“吹酒凉风穿树过,破烟水月隔楼生。”《续题襟集》今亦不可得见。而当日公卿下士,虚怀忘其荣利若徐、严二公者,能无令人景仰!同上
乾隆初年,有龙堕于汉口居仁坊中路污水荡中,鳞甲闪烁,蟠屈不得伸者旬日,虫聚蝇集,腥闻满野。居民恐惧,张芦蓬以卫之,并设醮坛,焚香祷祝。一夕雷雨大作,不知所往。吴秋水别驾绍漪言,其尊人方山先生曾亲见之。《汉口丛谈》
叶调元云:“米厂大马头外,父老相传尚有街道两条。今皆崩圮。”《汉口竹枝词》注云。
汉口镇小河内藏铁索,其长不可数计。顺治九年[3],河涸,居民拽之,叠成山,莫能穷尽。明年水涨,索仍没。考之博物者,皆莫知其故。《汉阳县志》
嘉善徐岳季方《见闻录》[4]:飞琼,广陵何氏女,随母长于蜀中,入王府,习梨园,色既殊人,音复出众,王甚嬖之。清初为大帅所得,仍隶乐籍。一都阃狎之[5],千金买去;大帅持其短,复索千金;诸当事又挟之,更重费。都阃旋以缺库帑下狱,无所偿。飞琼曰:“妾之故至此,若惜小节而守此,终将陷主于狱底也。”径辞去。至汉口,密处一室,至中秋月朗,游人杂沓,飞琼撩鬓凭栏,喉啭一声,响传九陌,观者云集。明晨巨商贵客,车马阗门,大高声价。数月间,遂以所得缠头清缺额。都阃出,遣人来迎。飞琼曰:“妾本烟花贱质,主以私昵,动亏国帑,致陷缧绁。故蒙垢忍耻,复以声色事人,免主幽系。既洁之,复陷秽浊,尚何面目偷生以重主君之辱邪?”遂自经。《汉口丛谈》
傅文忠,居汉镇,体魁梧,长七尺余。乾隆五十五年[6],安南国王阮方平入贺,道经汉上。傅佩刀迎立,阮凝视摇首,咋舌而过。《汉阳县志》
后湖茶肆,上路以白楼为最著。白楼者,白氏之故址也,在大观音阁后,百弓地辟[7],畚土坚埐,编槿为篱,积石成径。中构小楼,作东西两厢,轩窗豁达。槛曲廊回之内,皆设小座以供茗。坐外复四植杨柳,绿阴垂幄,翠挹襟带间。又筑堤以高之,水大不没,可通游人往来。楼外远山几抹,隐隐青霭,朝云暮霞,眩人眼目。若于盛夏,湖水平堤,夕阳初落,烟波淼渺,灯影上下映射水间,渔榔远近响应沙溆,逭署者接踵而至。衣挂树[8],凉风袭人,七碗香生,适然歌咏。凭眺之胜,以斯楼为第一。余尝有句云:“杨柳四围遮不住,看山都上白家楼。”黄心盫承增句云:“指点夕阳红坠处,梦云湘雨一齐收。”林琴庵栖凤句云:“晚烟敛尽银蟾出,独照幽人瀹茗时。”张苎邨讽句云:“小园曾与人消夏,多种垂杨覆影来。”多纪实也。《汉口丛谈》
后湖之有茶肆,相传自“湖心亭”始,近若“涌金泉”、“第五泉”、“翠芗”、“蕙芳”、“习习亭”、“丽春轩”之名为著,皆在下路雷祖殿、三元殿后。其余尚有数十处,弦歌聒耳,士女杂坐,较上湖游人更盛。“湖心亭”地颇疏敞,艺花叠石,位置亦宜。余昔有诗题壁云:“曲曲阑干短短篱[9],湖心亭外柳丝丝。风翻芍药徐熙画[10],雨酿黄梅贺铸词[11]。人影散随弦管寂[12],茶香曾看月灯迟[13]。笑余赢得吟诗兴,偏在文园病渴时。”《汉口丛谈》
“涌金泉”更为爽垲[14],复积年畚土,筑石以高之,更造小楼重阁,白石红栏,掩映于绿杨阴里,殊有幽致。登楼四眺,北则黄陂之风火、木兰二山,相距或数十里,或百余里而遥,霁色云开,翠微遥露。西南则汉阳之三山,黛影参差,常列窗外。三山者,《汉阳县志》谓:“其三峰并峙,一仙女、二梅子、三马鞍。”故又名“三山景”也。南则大别当前,花宫琳宇,晕采耀丹,静坐试茶,似闻钟梵。东则大江横绕,樯立帆飞,时与烟云起灭;而湖中远近,又有土阜布列数十处,乡人筑室聚族而居,以艺湖地菜麦者,故诸墩皆以姓氏名,如吴家墩、朱家墩之类。旁多植以杂树,远望若山林然,常芝仙道性有句云:“几抹远山轻染黛,千条新柳嫩含烟。”浅春芳景,宛可入画。《汉口丛谈》
孝昌胡牧亭侍御,名绍鼎。诗古文制艺皆简古高淡,人亦如之。精书法,闻先生馆汉皋叶氏,日书千字文,数字纵横径尺,积久乃成,叶氏宝之,泐石祠壁[15],非其人不以示也,后毁于兵。今传者仅拓本半册而已。当先生临池,朋辈多诮让者。先生曰:“子无然数十年后,一缣不能易一字也。”其为当时宝贵与自信如此。《健斋丛说》
胡闻若,字雨芗。侍御牧亭先生子,性情、文字俱有父风。山阴史殿撰致光督楚时,以金聘书“高山仰止”四字于汉口绍兴宾馆,署用己名。闻若怒曰:“胡侍御子弟,岂数百金可噉。”遂为制军作书,傭者反其金。致光愤甚,遍觅善者,无出闻若右,不得已竟署闻若名焉。洪杨逼楚,汉镇焚掠殆尽。某将军见此四字,惊谓群酋曰:“好护之,后之人不能也。”故迄今岿然独存。每过其下,辄低回留之不忍去。《健斋丛说》
按,徐君焕斗云:“此条与《孝感县志》所载略同。惟《县志》称雨芗先生为侍御之侄,此云侍御子,为稍异耳。辛亥改革之变,该宾馆左右胥成焦土,而此四字独无恙,毋抑先生在天之灵,神鬼为之呵护邪!”又按,“高山仰止”四大字,据黄嗣东《余姚黄氏家乘》云:“系其先祖宝田公手书。宝田,名文玠,原籍浙绍,余姚大儒黄藜洲先生裔也。后徙汉阳,创建绍兴宾馆,时文玠与有力焉。”《汉阳县志》及石刻均以胡闻若当之,未知孰是?
牧亭侍御未贵时,曾授徒于汉口土垱之紫竹庵,“紫竹禅林”四字亦出其手,惜经兵燹,焚毁无存,先生手泽遂不可得而见。闻之先君子云:“侍御书学白鹿洞,其气魄之雄厚,几驾鹿洞而上之。”吾家所藏“满座山光摇剑戟,绕门波色动楼台”一联,殆墨宝也。《园杂俎》清道光间,汉口有涂孝女者,其人面黑而微麻,言笑端谨,立志养母不肯字人。叶调元赞以诗云:“涂家孝女养孀亲,剪纸成花巧夺春。手执惊闺沿户卖,货郎谁识木兰身。”《汉口竹枝词》注云
张志中,字云房。乾隆丙辰举人[16]。生而颖异,诵读一览即成诵,所作诗文飘飘有凌云气。在都中,有相国览其文而奇之,欲以宗谊招致之。志中谓其人曰:“吾家本寒素,非贵人族也。”中年慕道,遂往峨嵋山不返,或传已死于嘉定。乾隆甲寅[17],有人自丹稜来[18],持书寄其友陈笠田。笠田盖向日曾从之问业者,计相别已四十年矣,笔墨如平时。其书曰:“数十年来居止新店。店在婆罗评,去古光相寺不一舍,比孙思邈昔时隐处更觉幽寂,凡草木禽虫,迥非人境所有。牵牛花大常花数倍,蓼花有浅黄、淡绿二色。禽声清越,毛羽五色者最多。山高多风,树木蟠郁,无高枝,条条下垂,著地所在可以憩息;古苔挂树,如乱发鬖鬖[19],数丈冰凝其上如贯珠,微风飘荡,铮有声;黄精枸杞,随地可[20],间有大如五斗栲栳者,山中人得之,辄以相饷,愈大则愈脆,中有(桨)〔浆〕升许,饮之数日不饥。山顶东西一望无际,咸池虞渊近在指顾,朝夕吐纳,良亦甚便。久在此中,人物都隔。昨过尊者庵,晤一道人,言楚棼甚恶,贤有心访道四十年,红尘臭味想已领略,何不从此入山?”附寄一绝:“蓬莱春信我先知,鹤背乘风路不迷。开尽桃花三万树,莫教花笑世人痴。”始知志中尚存,然计年已九十余矣。《汉口丛谈》
黄自成者,楚北人也。世居汉口镇。年十六,父母俱亡,与兄祖成同居。嫂甚厌之,乃于午餐时夫妇相对大嚼,不为具食。自成大怒而出,行乞于市,无怜之者,数日后僵卧于地,几死。祖成闻之,私怀饼饵饷自成,自成怒拒之。祖成曰:“向者谋出自妇,非我意也。”自成乃受而食之。从此祖成日必怀饵以饷弟。久之,为妇所觉,怒杖祖成,祖成弗敢避。妇复禁夫外出。适有贾者过汉,怜之,问:“愿为仆从乎?”曰:“愿。”乃载与俱行。未几,舟至湖中,风浪大作,舟覆贾死,自成抱一木得免,为一渔翁所得,遂收为己子。及赭寇至汉镇,祖成随妇挈金资而逃至江滨,乘一渡舟欲达彼岸。舟子涎其多金,至江中突起,掷祖成夫妇于江,掉舟去。祖成夫妇既入江,急互牵衣袂随波上下。浮至芦荻中,见一渔舟,大呼求救。舟上叟童各一,闻呼,即拯之起。方欲询问,童子忽抱祖成泣曰:“阿兄,尚识沦落人乎?”祖成骇视之,乃自成也。相持痛哭。老人亟止之曰:“勿声,声恐及祸。”盖是时常有寇至江边游弋也。自成因指其嫂,谓老人曰:“此即前向继父道及之悍妇也。”老人熟视妇,目眦几裂,仍欲投之江。妇战栗,无人色,祖成默然。自成乃代为缓颊,遂同匿老人家中。及事定,自成从兄归家,妇亦痛改前非,视自成无异慈母。自此乡里称贤妇焉。《洪杨佚闻》
凌生,楚之汉口人。富于材艺,尤工书画,而厄于遇。家仅一老父,久病莫能兴,饮食溲溺皆需生,以故不能稍离,惟日作书画于门求售以自给。生自奉极约,偶有余辄留以供父医药资。
初有一妇挈女乞于市,生怜其同病也,稍稍周之;后询知为皖北人,亦凌(性)〔姓〕,其夫亦文士,早卒,仅遗一女,值大水,田庐尽没,无从得食,因偕其里人逃之江西,复转徙至镇,不得已沿门乞食图苟延。生益怜之。遂自节缩,以余饵给母女。是冬苦寒,母女露宿几僵。生复延入,俾居间舍,并藉以蒿草为御冬计。至来春二月,母女途值里人,将谋归皖。生复小有资赠,遂俱去,亦不以置意也。
阅数年,赭寇至鄂,汉镇相继沦陷,人皆避兵逃窜。生以父老且病不能奔,遂被获,执滨江大树下,将就戮。自思生死有命,不足惧。惟念老父暮年,尚罹惨劫,即未被擒,亦将饿死,心痛甚,不禁放声大号。适有寇多人拥一肩舆过其前,闻生哭声,舆中人立命停驻,饬人问。生以姓名具告之,回顾舆中,乃姣好女子也。问者反命,舆中女不知作何语,即有人趋至生前,立解其缚。生不解所以,然知其意不恶。俟舆远去,乃询诸解缚者曰:“此曾指挥之夫人也。”生更不解,唯心系老父,亟欲回家,从人复请生少待。
未几,有一空舆至,即请生乘之,至一巨宅,直驰入内,始请下舆。生正欲细询,忽见舆中女自屏后转出,随侍婢仆数十人。女向生呼曰:“叔父,想煞侄女也。”言毕,即盈盈下拜。生骤闻称谓,不知所措。自念生平初无兄弟,何有侄女?疑骇交作,遂忘答礼。及女拜毕起立,审视之,乃即丐女也。盖寄宿生家时,生以其同姓常呼为侄,而嫂其母,惟日久茫不记忆。生乃大喜曰:“侄女,速救我父,第此时老父存否难必!”言已泪随声下。女曰:“叔忽忧,侄已接得老人来此矣。侄女初至武昌,即思见叔,又恐部下人至镇滋扰,致叔怖悸。故即渡江,幸与叔值,亦有天缘,然叔已饱受惊恐矣。侄女已至叔家接老人来。”因指堂后左侧室曰:“老人在斯。”生不待其词毕,疾趋入见,老父尚安然无恙,且有仆、妇各二人伺候在侧。喜慰交并,乃向女致谢。女曰:“向者非叔庇我母女,早委沟壑矣,乌能至今,叔父何谢焉!”
数日后,生始询悉,其回皖后又逾年,女嫁之商人。商人本湘产,远贾于皖,既娶女,遂偕其母俱还湘。至是投洪军,已授指挥,母女均随之入鄂。及女渡江至镇时,其母尚留武昌也。居数月,女乃送生父子于离镇二十余里之苗桥湾,为之代购房屋田产,曰:“此间颇僻静,可避乱。”复于侍婢中择有宜男相者,令生纳之,并媵以二千金。女自返鄂后,遂不复通音问也。凌生,名旭初,字子明。《洪杨佚闻》
双烈碑,旧在城门左侧,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21],张南皮督鄂,毁堡垣为马路,置二碑于泥淖中。沔阳陶君庆棠不忍见,商之济生堂友蓝子芬,倩役移置于该堂之左。〔其〕一为“烈女杀贼处”。咸丰五年七月十八日,粤贼躏汉,居民皆挈眷以逃。烈女适遇贼于后湖之第五泉茶肆侧。贼艳女貌,逼之甚。女皇然若有所思,旋笑曰:“诺,但畏尔刃,盍去诸?”贼去刃,复逼之。女曰:“刃则去矣,奈尔衣溅血何?”贼遂脱衣见胸,女出贼不意,拾贼刃刃贼胸,贼死,女亦自刎。群贼掉舌,不敢进。同难妇女数十人,悉藉以免。时郭君退山之妾与其母亦在逃,曾亲见其状,遂与何君右田、沈君海帆同树碣于其地。其一为“烈女投江碑”。女,江夏人,遗其姓字。咸丰乙卯[22],粤逆复窜汉皋,女适于后湖值贼,被掠入贼舟。同舟女伴惟女姿首冠其群,贼欲载至江左充伪妃选。女乘不备,投江死。是时,邑人有陷贼者,悉其事,且言:“女死之前一日,曾裂指血书被作长句。”惜诗不传,仅记篇首有“生长朱门十九春”之句[23]。盖名门弱息,多才而能取义者。《园杂俎》同治丙寅[24],扬子江滨有渔人,举网获一女尸,貌如生,年约二九。附近男女聚观,无一识者。渔人已募得微资为棺掩计,时有老妪为女解去湿衣,忽见血帛自襟中堕下,盖血书《自尽诗》云:“妾长朱门十九春,如何竟作乱离人。杀身无济君王事,尽节聊酬夫婿恩。波冷自怜沉弱骨,月明谁与吊孤魂。哀哀父母恩难报,但愿来生作子孙。”孝义节烈,发于至性至情,令人读之酸心,闻之堕泪。《园杂俎》
钱唐胡戟门,晋以军功补新滩巡检,调莅仁义司。时淮之南北频年水涝,逃荒者以十百计,乞食武汉间。内有无赖子,恃饥民之名,率妇女横逆,汉口市廛不胜其扰。大府虑成群滋事,檄饬尽驱出境。戟门阴念驱此仳离,又以邻国为壑;闻江南春稔,莫若计其人口给资,俾归就食。因出俸余,室人徐氏亦脱钗珥付质库,好义者咸捐助。乃为买舟,胥令登舟,欢呼东下。程浩亭有诗纪云:“有丹起死不为难,难得贫医肉肯剜。百四十人齐得活,一时讴歌遍江干。”《汉口丛谈》
外舅吴曾庾公,歙南丰人。言其族兄扆晋公者[25],奇士也,富而任侠,武艺绝伦,尤精剑术。尝客汉口,一日,有老人携少女造门,请校艺。公接之,视其女年十四五,鬋鬓垂肩[26],神情若雪,异焉。问姓名,不以告,曰:“第比剑耳,因约郎官湖上,克期去。”及期,公往,女已先在,捧剑立,绣裳文衣,非剑装也。公请易服,女曰:“不必。”语次,白光一闪,已及公顶,急出剑敌之;一剑又起,但闻飒飒有声,白光团绕,女隐跃光中不可见,而锋芒骇疾。公愈退,剑愈逼,时观者千人,咸木立神竦,无敢喧。公大惧,跃出八九步外,曰:“神技也!止!止!毋过迫。”女乃止,视公微笑曰:“君能敌我,亦大不易。无怪师云为及门高足也。”公异其言,详诘来踪,则授女术者即公师也,尝道公能,故来一校耳。然终不通姓氏,公留之,不可,赆以金,不受,竟去。后公他伎悉以传人,惟不言剑。江绍莲《闻见(间)〔闲〕言》。
“汉口镇商贾居民凑杂,户以十万计。嘉庆十五年庚午春,大火延爇殆数万家,街市中截,弥望尽成焦土。然以货物所萃之区,不难重构,一月之内,室堵齐兴,凡百贩鬻,俱复其常。维时遍地皆小鼠,长不盈咫,或曰白昼游行,见人亦不甚畏避,虽以计取杀之,究以多而除不胜除,顾未尝见一壮大之鼠。两三旬外,则渺小者尽长而硕大矣。”此客汉皋者所亲见,而详述如此。当烈焰焚燎之时,即穴土数尺不免灼烂。鼠之种类,宜无复遗,奚自而蕃于产育?纵或由他处走来,亦必其大者,何以皆为雏稚?又何以较平时而反增多?岂天之生物即有此一类,即不欲殄灭之,而故为布种之欤?是则佛氏所谓“四生”中之“化生”,初不必有种也。其事似怪,而要不足为怪也。试观大旱,涸泽枯燥,无殊陆地,水族之生气尽矣,乃经雨而鱼虾转繁,不同此一理乎?金溪李元复《常谈丛录》
同治五年丙寅七月杪,汉口漫溢而出,其势浩大,轮船皆鼓轮以避其冲。有许多华船及木排等泊于汉江口者,以大船系之,竟为冲出至租界之前,横陈于洋船停泊处,此亦有碍于洋船也。其流势五讷至八讷,惟至对岸浅滩处则差杀[27]。《中国江海险要图志》
辛亥国变,汉口于八月二十一日匪徒最恣肆,花楼钱店之被抢者数家,官钱、银元等票遂失效力,市面大形慌恐;加以武昌逃来之满人,狙伏各处,纵火图财,人心皇皇[28],一夕数惊。花楼南城各处皆有火起,至若后城马路一带,亦有多数匪徒,三五成群,结党要(结)〔胁〕,文弱者多遭其害。轮船马头下,男女老幼坐地而哭者甚夥,皆因衣物被劫,而轮船买办惟利是图,力索重价,以致欲行不得,欲归不能,苦楚之状,不堪入目。迨二十三日始渐恢复秩序,此亦改革时期所必经之阶级也。金城《湘汉百事》
吾国扬子江沿岸繁盛之区,汉口首屈一指。民军抵汉,尽力保护,居民安谧。讵自九月初九日后,清军进据华界,即纵火焚烧,惨无人理。滋将被焚地址调查详志:一、河街上至大通巷河下止;一、中街至安善巷止;一、后街至马路止;一、下街至招商局止;一、黄陂街仅马王庙、四官殿两处尚存,余尽被烧;一、大智门一带至新马路兴业银行旁止。统计华界房屋烧去十成之九,汉镇精华至此殆尽。金城《湘汉百事》
按,国变之际,官吏遁逃,秩序大乱;轮船之力索重价,惟利是视,固自在人意中。即乘间窃发之匪徒、奸民,纵火图财,惨无人理者亦所在有之。而必如以上所云,概归罪于逃来满人暨入汉之清军,恐未免传闻失实。盖是时鄂军既起,仇满已甚,凡旗员之驻鄂者,莫不家搜户杀,即幸而得脱者,方抱头鼠窜,望门投止之不暇,尚敢狙伏纵火,仇镇人而为此不仁哉?有以知其必不然矣。至称民军抵汉,尽力保卫,民安其居,果尔则清军当三舍避之,又何至进据华界,遽焦全镇之土邪?
凡巨川入江河处,辄曰“某口”。“某口”,盖兼两岸而言,地理家称“口”之义如此。汉口在明代本屯地,为汉阳十九屯之一,隶在城里。前汉阳东门内有在城驿,汉口为崇信坊。至明中叶,市场日扩,因设汉口巡检驻此。始汉口南北岸本联为一陆,自成化初,汉水入江改道,遂歧为二。此崇信一坊在汉口南岸。至弘治后,遂建仁义礼智四坊,所占面积则自今额公祠至艾家嘴,长十五里。于是,此一屯中之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天然自立于北岸,而坊司遂画入南岸矣。今人不知南岸旧本汉口之崇信坊地,于渡汉而南,便以汉阳目之,殊不然也。王晦堂《续汉口丛谈》
今之汉口,并南岸计之,占有在城里四坊之一外,并有凤栖里地之边际。凤栖里度在汉城西郊关厢,亦以汉水入口改流,分为南北。明清两朝,兹里之在汉水南者归典史汛[29],北则分隶礼智汛。但地滨江汉湖潴,业农者多时有涝患,故居民必兼资城镇肩贸。王晦堂《续汉口丛谈》
仁义司驻汉口上路,辖坊二:曰“由义”,曰“居仁”,附外五甲,皆商场也。其他并兼辖及礼智汛。迤北而西,至距镇六十里之丰乐里,著名村落凡六。其地低洼,与礼智汛凤栖里同。惟礼智汛多屯地更名,赋额轻,麦秋丰稔。丰乐里多农田,田赋较重,恃秋稻为生,每苦瘠。从前二司官缺,尤以仁义为苦,与礼智司相去远甚。礼智驻镇下路,辖坊亦二:曰“循礼”,曰“大智”,亦皆市场。其他兼辖及汉水北之凤栖里,著名村落凡十四。其地南滨江汉,北倚湖泽,地势低陷,春收恃菜麦,秋收恃杂粮。以十年比较之,仅二三载较稔也。惟两司所共资之利,其居民皆以渔业为大宗。王晦堂《续汉口丛谈》
“竹枝”以写土风,本乐府之遗。后之作者多失本意,以致俚滑不雅,则打油腔矣。汉口一市,从前作者颇多。道光中,程耕云明经秉有六首,黄心庵承增有《柳枝》二首,徐鹄庭秀才志有三十首,而以余姚叶鼎三调元为最多。
按,明经工诗文,以所作覃怀公所《豫成园记》骈文一首,为刘松岚观察大观所推服。观察尝寓园中,录其文去,语人曰:“此行得程君作,不负楚游矣。”今石刻在药王庙东厢别墅中。秀才与兄潜溪明经聪,并称“二徐”,有《肖情集》。近年,报社中亦多赋竹枝者,《小志》多收入。光绪中叶,余读书菱湖,见(场)〔坊〕间有《汉口竹枝词》之刻,则全纪咸丰中赭寇焚掠汉口之事,注中详述乱状至惨,至有处女走市中,任指一男为己夫,以避贼者。今《小志》所采未及此种,盖久不可得矣。王晦堂《续汉口丛谈》
吴文僖公、叶昆臣爵相,为汉口清代两相国。文僖,官武英殿大学士,爵相则官体仁阁大学士经。尝闻清代阁臣,惟体仁阁最不吉,嘉、道后尤甚。有某编修曾历举之,大抵非获咎即遇祸,或不久即捐馆也。最近如张文襄公亦未及三年便告终,叶相殆亦此中之一人。叶相故居所在,以时代近,众所共知。文僖之先既依外族贾汉,故宅亦必在兹,方志各书不载,今不得而知。王晦堂《续汉口丛谈》
自来潜谋不轨,无敢阴结其事于通衢巨镇者。咸丰中,上海有刘丽川之乱,一时骚然,不过乘尔时粤匪正炽耳。汉口初不闻有是种事,惟段巘生《靖变纪略》称[30]:“康熙五十三年甲午[31],汉口民王尔寅、陶二谋乱伏诛。尔寅与陶二结党,图不轨,阴置军器,部署文武,遣党李五等十六人,要卓刀泉僧[32]。僧阴白上官。时督抚他出,臬使张连登秘僧西亭,密遣武昌同知王景皋迹所在,排墙直入擒之。验问反形下之狱,且出令曰:‘反者某,于众无与。得誓书,已焚之矣。’反侧悉解散。姚道人者,大憝也,讯囚得实,绘形踩缉,七日获之。督抚归,将入告,张请便宜行事,取其魁七人杖杀阅马场,事遂平。”此事今人无复知者,惟《江夏志》曾纪之。若此举在同光后,当如何张扬?如何保举?而此则并不出奏。自后百余年,久无复此种事发生。至光绪末,则党人秘密结社,遂以租界为归墟,败于庚子[33],成于辛亥。汉口遂为发难之地,而清社屋矣。改革以后,于兹八年,居汉口者,猶叠受震惊云。王晦堂《续汉口丛谈》
汉口见于题咏者,非流连风景,即铺写豪华。顷见近人孙南溪秀才承则有一绝《题汉口镇》云:“看他汲汲争名客,笑尔纷纷逐利人。以财以势以权力,无年无月无晨昏。”只此四语,可以包括汉市人物无遗。南溪究心用世之学,赍志以殁,然其怀抱犹可想见云。王晦堂《续汉口丛谈》
纪吾乡人物故事、方域、风土、文藻、见闻之书,汉口一隅初以为只范氏《丛谈》、黄氏《漫志》而已;嗣后又知嘉庆中,江陵三湖渔人刘南赤拔贡士璋复有《汉上丛谈》一书,但未见刊本传世耳。王晦堂《续汉口丛谈》
三沦河泊所旧署在腾龙中冈[34],土人呼为官堂,今改造文昌庙。庙后老屋三间,道光丁酉予读书其中[35],窗扉楹桷,皆非近式,遗老谓:“居屋多造自前明,惟此官廨为元代烬余。”盖绝无仅有五百年于兹矣。《汉阳县志》云:“县治北二十五里,有三沦湖河泊所。”今以县治至滠口五十里一站计之,实县治北四十里。曩时驿径蔡坫,后改置滠口,均道路,故今里数与昔异。《明史·职官》:“河泊所官,掌收鱼税。洪武十五年[36],天下河泊所凡二百五十二。岁课粮五千石以上至万石者,设官三人。”盖亦征米。清初,改归县收,而所官遂废。冯礼藩《驹隙偶钞》
[1]纪文达:即纪晓岚。
[2]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
[3]顺治九年:公元1654年。
[4]嘉善:地名。今浙江嘉善县。
[5]都阃:统兵在外的将帅。
[6]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
[7]弓:旧时丈量地亩的计算单位,一弓等于五尺,二百四十平方弓为一亩。
[8] (chī):细葛布。
[9]阑干:前《艺文志一》为“栏杆”。
[10]徐熙(公元937—975年):今江西南昌人。长于画花、竹、林木、草、虫之类,花果更佳。
[11]贺铸(公元1063—1120年):字方四。宋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因作《青玉案》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称贺梅子。
[12]弦管:前《艺文志一》为弦鼓。
[13]曾看:前《艺文志一》为“留看”。
[14]爽垲:高朗的地方。
[15]泐(lè):通“勒”。
[16]乾隆丙辰: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
[17]乾隆甲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
[18]丹稜:地名。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
[19]鬖(sān):蓬松散乱。
[20] :(chán)古代一种铁制的掘土工具。此用如动词。
[21]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
[22]咸丰乙卯: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
[23]其诗原文见前《艺文志一》。
[24]同治丙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
[25]扆(yǐ):古代宫殿内门和窗之间的地方。
[26]鬋(jiǎn):妇女的鬓发。
[27]差杀:依次递减。
[28]皇:通“惶”。
[29]汛:明清为军队驻防之地段。
[30]段巘生:字相山,号柱湖,常宁人。康熙丙戌(公元1706年)进士,官广东新安知县。有《柱湖诗草》。
[31]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
[32]要:通“邀”。
[33]指1900年唐才常所领导的“庚子革命”。
[34]河泊所:官署名。明始置,清沿置。掌征收鱼税。
[35]道光丁酉: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
[36]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