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
一、地层
蔡甸区地层区划属下扬子分区的大冶小区。地层从志留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第四系分布最广,约占86%;志留系、泥盆系多裸露地表,形成低山及丘陵;石炭系、二叠系仅零星出露。
志留系 分布于区内索河、常福、黄陵、奓山、新农等地,呈东西向展布,组成背斜轴部,仅见志留系中坟头组,上统缺乏,下统未见出露。坟头组(S2f)主要为灰岩、灰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至细砂岩、石英砂岩,顶部夹灰绿色页岩,偶见红色页岩,由下而上粒度由细变粗,反映为海退系列,属滨海潮坪相。地层出露不全,厚度为157~382米。
泥盆系 分布于区内六神山、凤凰山、九真山、大军山等地。仅出露上统五通组。
五通组(D3w)底部为厚层石英质砾岩,上为石英砂岩,现交错层,有时见波痕构造,含植物茎干化石,局部夹不稳定的赤铁矿,且夹白色黏土岩。本组平行不整合履覆于志留系坟头组之上。厚度42~118米。
石炭系 区内石炭系发育不全,仅见上统黄龙组、船山组,多呈零星露头。黄龙组(C2h)分布于常福陈家。岩性为灰—浅灰色厚层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下未见底,出整不全。厚度0~30米。
二叠系 区内二叠系分布零星,露头不连续。分为下统栖霞组、孤峰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四个岩石地层单位。
下统栖霞组(P1q)主要分布于常福陈家、索河老庄、黄陵上蒲潭,仅见其上部。岩性为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厚层状含遂石结核灰岩。厚度>170米。孤峰组(P2g)主要分布于黄陵上蒲潭、陈家前山,多呈孤立露头裸露于山色上,上部已被风化剥蚀。岩性为黑色薄层硅质岩夹薄层黏土。厚度>150米。
上统龙潭组(P2i)是区内主要的含煤地层,多被第四系覆盖,仅在常福陈家煤矿所见。分布于陈家向斜核部。岩性:下部为灰白色,黄褐色细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底部夹薄煤层。平行不整合覆于孤峰组之上。厚度>-60米。大隆组(P2d)区内未见出露,仅在陈家煤矿、新农煤矿钻孔中见及。岩性为黑色薄层硅质岩、泥岩。厚度6~30米。
第四系 分布极广,厚度57~223米,依沉积物特征,划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
下更新统(Q1)区内分布零星,范围小,于黄陵蔡家湾、常福筲箕后、玉贤王家山头东等地见及。岩性主要为粗—细粒砾石层,砾石成分以脉石英、石英岩、石英砂岩为主;次为少量燧石;充填物亚沙土、亚黏土。砾石滚圆度及分选性好,具有一定排列方向。厚8~20米。中更新统(Q2)主要分布在侏儒、柏林、索河、军山、奓山等地,分布较为广泛。上部为网纹状棕红色黏土,一般所见网纹由下而上逐渐减少,局部含铁锰质薄膜,并夹有砾石透镜体。此层是砖瓦黏土的主要含矿层位,厚10~35米;下部为粗砂夹砾石岩,砾石分选性和磨圆度中等。砾石成分主要为脉石英、石英砂岩及少许灰岩,由泥质充填。厚度1~5米。上更新统(Q3)主要分布于蔡甸镇以南一带,构成区内二级阶地,并具明显二元结构。上为杏黄、褐黄色黏土、亚黏土,含铁锰质结核及薄膜,结构紧密;中部以沙砾石为主,局部变化为含砾的中粗沙夹亚沙土及淤泥质亚黏土透镜体,其砾石成分为脉石英、石英砂岩,并为细砾及淤泥充填,砾石分选性和磨圆度好,砾径为3~5厘米;下为黄褐色略带青灰色淤泥质亚黏土,局部含白色螺壳。厚16~56米。全新统(Q4)广布全区,主要分布于南部的成功、消泗、曲口等平原地区,构成长江、汉江一级阶地。为冲积、湖积、湖冲积层,其厚度变化较大,最厚75米,最薄17米。上部为黄褐色黏土、亚黏土、亚沙土,呈透镜状交替变化为特征。厚10~25米。中部为黄色沙层、其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粒径由下至上具有由粗变细之势。厚度15~40米,一般厚度2~30米。下部由灰白色沙砾石层过渡到卵石层,间夹5~8米厚的沙层或黏土透镜体。砾石成分为石英砂岩、脉石英及少许灰岩,由沁沙充填。厚5~20米。
二、构造
区境大地构造隶属下扬子台拗的武汉—大冶台褶带之北缘。四级构造单元属于武汉台褶束的一部分。境内褶皱构造是:古生代地层多形成紧密的线状褶皱呈北西向或近东西向延展,自北向南褶皱构造有新农倒转向斜、大集场倒转向斜、小王家嘴背斜、奓山向斜、常福堡背斜、珠山湖向斜、陈家倒转向斜、索河背斜、侏儒向斜等褶皱。褶皱多向南倒转,一般背斜宽、向斜窄,反映为隔槽式组合特征。区内断层较发育,但出露不佳。按断层展布方向大致可分为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四组断层,其中以北西及北东向二组较为发育,断层规模一般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