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洪北乡
一、概况
洪北乡位于区境西南隅,地形东窄西宽,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高低相差2.8米,平均海拔为21米,属低湖平原。东邻香炉山,与桐湖农场接壤;南止洪北大堤,堤外是沉湖湿地保护区,与消泗乡罗汉村和沉湖渔场隔水相望;北倚西湖垸、德丰垸、世陈垸大堤,堤外与侏儒街东至山、千湖和永安街世城、高新、竹林等地毗邻。土地面积20平方公里。2000年,辖8个行政村,总人口3500人,其中:农业人口2504人,城镇人口996人。共有耕地面积22315亩,其中:水田712亩,旱地21603亩。
洪北乡是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汉阳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为消灭血吸虫病、改造洪北泛区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新乡,因位于汉江杜家台分洪道以北而得名。1971年冬,开始在该区域筑堤开渠,消灭钉螺,垦殖造田,并设置灭螺垦殖指挥部机构。新农、柏林、李集在此设有176个垦殖队。1977年蔡甸公社指挥部撤离,有新农、张湾、柏林、李集、索河、黄陵、奓山、永安、侏儒9个公社指挥部,垦殖队为153个。指挥部管理形式一直沿袭到1983年底,1984年3月,成立洪北乡人民政府,灭螺垦殖指挥部同时撤销。同年底,移民建村,共成立10个村民委员会,各指挥部分别向各村民委员会移交土地、财产房屋。永安、侏儒因与洪北近邻,故不移民,不移交土地。1987年船沟、马弓两村划归国营林场,实辖8个村。
二、集镇建设
为改变洪北的落后面貌,重塑洪北新形象,乡政府在无试点项目支持的情况下,确立了“扩、拆、建、洗、造”五个字工作方法,投入125万元,全面改造洪河街小集镇。乡政府所在地修筑了1000米的主体街道,两旁房屋结构各具特色,共有商业门点130余户,4座连通桥和河床河坡均已改造成景点,近千平方米的洪北休闲广场镶嵌在洪河街中心。投入120万元兴建日产500吨的自来水厂,使邻近洪河街4个村的村民和街道居民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中国联通、移动通讯铁塔在境内高耸入云,有线电视终端连接各家各户,缩短了洪北与外地的距离。
三、结构调整
洪北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平原湖区,土地平坦,资源丰富,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形成“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桥涵闸相配套,排得出、灌得进”的田园新格局。全境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期长,宜于种植无公害蔬菜、特种菜、冷食瓜、苗木花卉、果树、药材、牧草及种子繁育推广,宜于特种畜禽、水产品养殖,是兴办农庄、科技园、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的理想基地。洪北乡在80年代中后期享有“汉阳县粮仓”的美誉,是武汉市和汉阳县两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全乡户平产粮12.5吨,人平产粮4吨。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区。1997—2000年,全乡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实行规模种植,产业化经营。按照功能分区,建立2000亩无公害蔬菜园、5000亩西甜瓜产业园、2000亩苗木花卉园、2000亩畜牧养殖园、3000亩水产禽养殖园、7000亩优势农业产品产业园等六大产业特色园。
在对外开放中,乡政府先后引进5家企业,引进资金7000万元。其中泰国正大集团投入近千万元兴建集种子繁育、科技开发为一体的科研基地;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岛园林工程公司投入千万元建立千亩高档苗木花卉基地;维维香满楼乳业有限公司投资3800万元兴建千头奶牛畜牧园;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速生杨风景线公司和武汉诚凯公司投入500万元兴建千亩林果基地;福建个体工商户投入2000万元兴建铭薏金属压延制品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