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桐湖农场
一、概况
桐湖农场地处区境西南部,东与军山镇相邻,南与汉南区相望,西与洪北乡接壤,北通永安街、奓山街。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4.8公里,土地面积为28.178平方公里。全场共有耕地1.2万亩,水面1.1万亩,山林地0.3万亩。2000年,辖香炉山、瓦渣堡、三羊头、香城4个农业生产大队和水产、农业、工业、机电、物资5个公司。总人口834户3173人,均为汉族。农场境内属平原湖区,自然地貌呈西高东低之势,最低处桐湖底,海拔18.4米;最高处三羊头山顶,海拔115.8米,一般地面高度在海拔20~23米之间。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5℃、降雨量为1200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10天。全境濒临东荆河,境内湖泊、塘堰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
桐湖历属蔡甸区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桐湖为湖北省国营东城垸农场长河分场。1978年,东城垸农场大部分划入武汉市汉南农管局,桐湖组建为桐湖养殖场,隶属汉南农管局。1979年,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武汉市国营桐湖农场,计划、财政由市直管,行政区划复归汉阳县辖,成为县市双重管理的农场。
二、农业
农业是桐湖的基础产业。80年代由于计划经济束缚,农业一直实行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生产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1980年农业总产值158.2万元,农村人平年纯收入638元。1988年,桐湖农场在深化改革中,坚持稳定粮食生产、突破水产、复兴畜牧、巩固工业的经营方向。在经营机制上,采取集约、托管、转让、竞标、合营等形式,先后引进外地承包大户11户,引进资金268万元。在产品结构上,将8600亩中稻全部改种Ⅱ优系列优质稻,将易涝的低湖稻田改种湘莲、莲藕、茭白等水生经济作物。成鱼养殖向优质化多样化发展,扩大鳜鱼、河蟹等养殖面积。在种养模式上,积极调整增收项目,引导农民建立示范基地,推广农业“三高模式”。1990年,农业总产值1167万元,农村人平年纯收入1865元。1994年,农场推行“两田分离”(责任田、口粮田)承包责任制,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转移,当年发展50亩以上的承包大户18户,提高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1995年,农场加快耕作制度改革步伐,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到11100亩,总产上升到4905吨。2000年,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生产粮食461.4万公斤,蔬菜147.1万公斤,水产品172.2万公斤,禽蛋9万公斤,水果2000公斤;冷食瓜2000公斤,完成农业总产值1702万元,农村人平年纯收入2413元。
三、渔业
水产养殖是桐湖农场发展的支柱产业。桐湖、独昌湖是两个天然的渔场。1988年,有养殖水面6321亩,筹资17万元建精养鱼池400亩,当年产成鱼427吨,产鱼苗1150万尾,产鱼种121万尾。1995年,养殖水面8871亩,其中桐湖3300亩,独昌湖800亩,精养鱼池1270亩。鲜鱼产量1000吨,渔业总产值491万元。述建有渔牧结合示范基地1050亩,建有甲鱼、螃蟹、鳜鱼等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基地。同时,在独昌湖渔场建立垂钓和游玩场所,供人们休闲度假。
四、农场体制改革
桐湖农场是一个国有农业企业,兼有政府行政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双重职能。长期以来,一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场一度陷入困境。1983年,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场以放活经营形式为重点,积极进行改革。首先是改变农场传统财务制度,以“队账场管”为中心,对基层单位实行报账制管理制度。实行“户、队”两级承包、“场、队、户”三级管理的经营体制。其次,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改革,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农场原有企业的积压物资、闲置设备、厂房等资产,采取租赁、转让和变卖等形式,实行资产重组,防止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再次,建立“目标定向、管理定制、领导定责”三个责任制,建立和健全财务审计制度,以及考勤、学习、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等,使各项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

图2—1 奓山广场雕塑